“模塊化……我們希望能把流水線這個工業生產的強大工具本身,變成可以自由定制的產品?”
“是這么個意思。但你方向不對,”李顏點頭,“立偉,你說說,問題在哪里?”
劉立偉做足了被cue的準備,所以非常冷靜:
“您想要的是高度概括的流水線模式,要的是低成本與高自由度,而不是解決當前流水線并不適配場景下的適配問題。”
“差不多。講直接點,小規模的、人工效率更高的、產品定制度高的小作坊產品,本身就不適配流水線,沒有必要硬湊上去。但一些加上了流水線就可以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卻因為流水線設計制造的高額成本不敢下手的中等規模生產企業,有一套高效的流水線系統必然會帶來生產力的提升。
李顏目光炯炯,“方向不是往高精尖走,我們是在解放一些生產力,讓他們有做研究往高精尖走的空間。”
“講這么高大上?”后邊一個骨干側過臉去小聲吐槽。
曹海斌則是皺了眉。
“現在才知道難度?”李顏似笑非笑。
“嗯……”
“你之前的研究方向,搞著搞著往‘全覆蓋流水線’去了,攻克難關是表面,鉆牛角尖才是實際。說到底,有時候研究點狀難題,也確實是躲起來的辦法。”
李顏這話可以說是把曹海斌起底了,搞得他老臉一紅。
“如你們報上來的內容所示,流水線光是分類標準都有很多。而且說到底是一個轉化需求的過程,除了一些最基礎的運作模式外,大部分功能需要結合具體生產需求定制。目前別說國內,國際上也不會對‘流水線’這個東西有什么好的歸納與總結。”
曹海斌連連點頭,“我一開始思路應該沒跑偏,有時候想回到原點,一分析,流水線正常有四個模塊,分為安裝模塊,生產加工模塊,送料模塊,分揀模塊……然后我就卡殼了。確實如您所說,本質上這東西就是靠需求的嘛,就說最簡單的分揀,影響因素都多得列不完,完全就沒有體系。”
“我要的就是這個體系。”
啞口無言了在場諸位。
“所以你要有取舍。在這種情況下去糾結高定制產品流水線如何提高效率,完全就是沒必要沒意義的,浪費時間。”李顏說道,“好在你們的資料收集與分析比較全面,還是有做出東西的基礎。”
曹海斌可不覺得。
“代入一下,你是個小加工企業的老板,平時做一些簡單的電子產品,例如電蚊拍。目前的生產模式是純人力,除了搞條簡單的傳送帶,其他一概由人來處理。然后突然有一個平臺,告訴你可以填上自己工廠與產品的參數,就給你搞出來一條流水線。哪個地方人工哪個地方自動,決策權在你手上。流水線從設計到生產,成本比想象中要低很多,下了單,沒多久就有人上門搞定安裝,而你的生產效率幾乎翻番,人工費用缺少了,還能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新產品研發上去……”
“那不是一堆工人沒活干?”劉立偉提了個全新的問題。
李顏笑了笑,“我創造了另一條新流水線,從設計到生產,以及上門安裝,售后服務,數據分析等等,全都要人。”
曹海斌愁眉不展。
李顏想要的這個結果,實在是太難了。
無從下手的那種難,曹海斌無論怎么想,都覺得自己撐死了做出來幾個典型模板。
但不可能家家都做類似的產品,場地也不同、數量也不同,模板通用性很差。
他感受到了“智造”這個“智”字的恐怖之處。
“歸納與總結,”李顏說道,“其實很難。尋找五花八門需求里的共通點,尋找流水線花樣百出實現方法的核心邏輯,然后總結歸納,得出規律并應用,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一種抽象的能力,大道至簡,昭示宇宙規律的公式往往擁有簡潔美,這是我們在收集到足夠數據,進行了大量分析后需要做的下一步。”
曹海斌深吸一口氣,緩緩呼出來,然后只能點了點頭。
“立偉,海斌,還有這四位同事,你們要盡量看到本質。就例如送料,這一步說到底就是讓物品移動。移動的方式就是只有那么幾種,在不同需求下衍生出了如今琳瑯滿目的類別。但你們完全沒必要去在意一些特殊產品的子類別,你們先分類,每一種類別只提取一個關鍵詞。有的需要摩擦力,有的需要平穩,有的需要精準,這些東西各自如何實現,整理做法,把所有相似的全部歸類在一起,繼續提取一個關鍵詞……”
聽著聽著,站在最后邊的兩位骨干已經迷糊了。
“實現這一切之后,只要我們有一個能靈活匹配需求數據的算法,流水線智造平臺就能搞定。”
“就?”曹海斌沒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