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的人生中,并沒有追逐分數這一項。
即便有優越的成績,她依舊腳踏實地,秉持著實用主義的理念,即便是入學考試,依舊把分數控制在‘夠用就行’的范圍內……
安藤校長心中驚嘆,這才是真正的良材璞玉啊!
太了不起了!
她真的只是一個七歲的孩子嗎?
也對,大概只有七歲的孩子,才會有這么任性的做法——在入學考試中控分,何嘗不是一種幼稚與傲慢的行為呢?
安藤校長心中有了結論,但按照慣例,他還得問最后一個問題。
“原來如此,我大概明白伏見同學的想法了……”
“那么,請問伏見同學,你未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
對于這個問題,安藤校長聽過很多回答。
有的孩子說想做科學家,有的說想當漫畫家,也有的孩子說想當政客、音樂家、宇航員……更有甚者,對于自己未來隱約有所規劃,會回答說想要成為和父親或母親一樣的人。
很多人會困惑,十歲的孩子能懂什么呢?他的未來會是什么樣,誰能知道呢?
但其實不是的。
英國曾經拍過一個紀錄片,導演分別采訪了底層家庭、中產家庭和精英家庭的孩子,詢問他們對未來有什么規劃、父母打算采取什么樣的教育。
底層家庭的孩子目標很籠統,大概是希望以后能賺到錢,父母嘲笑說就你那成績還想賺大錢;
中產家庭的孩子沒什么目標,父母大多希望他們開心快樂,愿意支持鼓勵他們的興趣愛好;
精英家庭的孩子目標極其明確,父母從小就教育他們精英階層的禮儀、為人處世、社會規則等等,他們從小就決定要成為和父母職業類似的精英。
二十年后,導演再次采訪這三個家庭,結果出人意料。
底層家庭的孩子做了點小買賣,不算大富大貴,但起碼解決了溫飽問題;精英家庭的孩子繼承了父母的事業,不出意外成長為行業精英,繼承父母的衣缽。
問題就出在中產家庭,哥哥成為了流浪漢,整日在外晃蕩;妹妹在脫衣舞俱樂部工作,能過一天是一天。
在安藤明太郎看來,如果對于未來沒有清晰的目標,沒有自己真正熱愛的理想,那就是無根浮萍,永遠不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即便再有才華,也會因傲慢而蹉跎時光。
面對這個問題,平櫻子并未深思,她脫口而出說道:“我想成為一個強大又溫柔的人。”
安藤校長問道:“太籠統了吧?不能更具體一點嗎?”
“「強大」和「溫柔」是很籠統的詞匯嗎?”
“我說的‘具體’是指職業之類的。”
“可能會考慮當警察或者當律師。”
“這樣嗎……”安藤校長越發好奇:“為什么會想著成為強大又溫柔的人?是你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人嗎?”
“沒有,”平櫻子說:“不為什么,就是想。”
她其實有所隱瞞,自身強大才能保護珍視之人,自身溫柔才能維護珍視之人——這理由說不出口,一點都不像正常小孩,而且還很羞恥。
安藤校長頷首,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請伏見鹿進來,徑直公布了結果,甚至不需要家長面試:“首先,恭喜伏見同學,通過了筆試與面試……其次,歡迎伏見同學,來我校就讀。”
助教跟著鼓掌,表示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