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易州知州李處溫以及其家人不愿意再待在易州了,趙俁將其家族遷到了東京汴梁城,并在汴梁城中賞賜給他家一套宅院。
而李處溫、李處能、李夔,則跟趙良嗣一塊,全都被趙俁留在身邊任用。
趙良嗣、李處溫和李處能對燕京的情況很了解。
所以,再在雄州開會商議進軍燕京之事時,趙俁就讓他們一塊參與了。
會上,趙良嗣主動跟趙俁等人說:“燕京城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四方有八個城門,東為迎春、安東,西為顯西、清晉,南為丹鳳、開陽,北為通天、拱辰。城內街道縱橫,主要干道有東西和南北兩條。城內劃分為二十六個坊,各坊皆有坊門和圍墻。”
種樸問:“宮城在何處?”
李處能搶著回答說:“宮城在西南隅,規模不大,但四面城墻很堅固,皆有城門。”
種樸又問:“城墻多高?”
趙良嗣回答說:“城墻高三丈,寬一丈五,十分牢固,易守難攻。”
孫路問:“城內有多少人口?”
這個問題,趙良嗣和李處能就回答不上來了。
這時,李處溫回答說:“大約不少于三十萬。他們聚族而居,各族很復雜,漢人居多,但勢力最強的是契丹和奚族。”
種樸問:“有多少軍馬?”
李處溫如數家珍道:“城中有四五萬御帳親軍、宮衛騎軍、鐵林軍。城外有十萬四軍,居庸關等地還分散著十多萬人馬。另外遼國的勤王之師也會陸續到達燕地。”
御帳親軍是遼朝的中央禁軍,類似于趙俁的神機軍,它由全國各族軍民中選拔出來的精銳組成,是遼王朝的戰略機動部隊。其骨干由遼太宗所置的“皮室軍”和太祖皇后述律氏“選蕃漢精兵”所置的“屬珊軍”組成。皮室軍全盛時期,編制龐大,約有三萬人;屬珊軍約有兩萬人。
宮衛騎軍性質屬于皇帝、皇后的私人宮衛部隊,也稱斡魯朵軍或宮分軍。是保衛皇帝、維護皇權的重要武裝力量。任務包括平時擔任皇帝及后妃的侍衛,皇帝及后妃外出時擔當扈從,皇帝及后妃死后負責守陵,戰時應召出征。終遼一代共建宮衛騎軍十三支,總人數為十萬零一千人,平均一朝約一萬多人。
鐵林軍是遼國仿照趙宋王朝的靜塞軍和西夏鐵鷂子建制組建的重甲騎兵部隊。因為遼國控制著廣袤的北方草原,可從容挑選優質的騎兵和戰馬,其兵員素質高于趙宋王朝的靜塞軍,略遜色西夏的鐵鷂子。鐵林軍全盛時期的規模為一萬人左右,成為遼軍精銳中的精銳,多次在宋遼戰場以及遼國征討草原和遼東的戰場上戰功赫赫。
不過這都是遼朝巔峰時期的戰力,現在很多都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沒聽李處溫說嗎,這些王牌軍隊加一起也不過才四五萬人馬。
趙俁君臣對此也是有一定的認知的。
種樸問:“四軍是什么?”
李處溫回答說:“所謂四軍,是指由契丹、奚族、渤海和漢人四個民族士兵合編而組的一支隊伍,這是遼國目前的精銳軍隊,也是遼國的兵馬大元帥耶律和魯斡親自掌握的一支軍隊,戰斗力很強,之前就是由這支軍隊鎮壓的西北方面的叛亂。”
趙良嗣提醒趙俁君臣道:“眾部族軍是以部落為單位,由契丹及各歸附的奚、渤海、室韋、女真等各族人民組成的軍隊,是遼王朝鎮戍和邊防的重要地方軍,也具有較強的戰斗力。”
這才是真正麻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