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韓忠彥說:“是非曲直,自有后人評說。今我等坐于此,非為翻舊賬,而是為兩國百姓謀福祉求和平。我大宋皇帝陛下心懷慈悲,不愿兩國再交戰,生靈涂炭,愿以誠意促和,共筑邊陲安寧。若貴國歸還燕云之地及平灤營三州并管關隘,我大宋愿在貿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給予諸多便利,共創雙贏之局。”
蕭常哥連考慮都沒考慮,就搖頭:“此數地亦關乎我大遼國本,失之,我大遼名存實亡,故貴朝之提議,實難從命。”
趙良嗣見狀,不無威脅道:“若貴朝堅持己見,不肯退讓,只怕戰火再起,苦的終是黎民百姓。再者,貴朝亦需知曉,我大宋國力日盛,兵強馬壯,若真要一戰,貴朝危矣,何不借此議和之機,各退一步,共謀發展,方為上策。”
如今趙宋王朝已經快滅了西夏,又把他們遼國打得不敢還手,要是真用武力搶燕云十六州,遼國勝算渺茫。想到這里,蕭奉先輕咳了一聲,試圖緩和氣氛:“諸位言之有理,和平共處,實乃兩國百姓之福。然此事重大,需容我等回去與我家皇帝商議后再做定奪。”
隨后,耶律延禧君臣商量了很久,覺得一點都不滿足趙宋王朝的割地要求,肯定過不了這關。
最終,耶律延禧君臣決定將山后九州,即新州、媯州、儒州、武州、云州、應州、寰州、朔州、蔚州割讓給趙宋王朝,換取和平。
不過,這山后九州,遼國也不是白給趙宋王朝的。失去了山后九州這一大塊產糧之地,耶律延禧君臣希望趙宋王朝每年能多賣點糧食給遼國,同時在茶、酒、絲綢、瓷器、金屬制品等方面放開對遼國的貿易。
拿到了這樣的條件,耶律淳、蕭常哥、蕭奉先申請去雄州見趙俁,想要當面向趙俁奏請。
得知遼國方面有意將山后九州割讓給趙宋王朝,韓忠彥連忙派人回去將這個好消息稟報給趙俁,并請示是否讓耶律淳等人去雄州面圣?
此次能將山后九州奪回來,已經遠超趙俁的預期了,所以,感覺夠本了,并且也不愿意將遼國逼得跟趙宋王朝死磕到底的趙俁,允許耶律淳等人來雄州一見。
見到趙俁之后,耶律淳等人才發現,趙俁竟然比耶律延禧還要年輕,現在也就二十來歲。
這讓耶律淳等人心中不禁暗自驚訝。他們真的很難想象,打破宋、遼、西夏百年平衡,將遼國逼到不得不割地、賠款、嫁公主求和的趙俁,會如此年輕,更令他們難以置信的是,這位年輕的帝王,眉宇間透露出的不僅是超乎年齡的沉穩與睿智,還有那份睥睨天下的霸氣與從容。
望著趙俁端坐于龍椅之上,一身錦袍華貴而不失莊重,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耶律淳忍不住去想:“他只怕還將在位數十年,恁地時,我輩當真能在他手上保存我大遼江山社稷?”
再想想耶律延禧的昏庸無能,沉迷于田獵游樂,不理朝政,國事日非,耶律淳心中不禁生出幾分悲涼與無奈。
耶律淳等人面朝趙俁行跪拜之禮,并將國書、事目與誓書草案一一呈上。
大遼皇帝致書于大宋皇帝陛下闕下:
朕聞天道好生,故日月交輝而萬物滋長;仁德廣被,則干戈永息而百姓安居。今宋遼兩國,比鄰而居,本應攜手同護蒼生,然燕云之事,累世紛擾,致邊民涂炭,朕每思及此,未嘗不愴然涕下。
今蒙陛下以慈悲為懷,遣使議和,誠乃兩國之幸、萬民之福。朕念及生靈疾苦,亦欲止戈息戰,故愿將山后九州交割于大宋,以表誠意。此九州雖為遼國疆土之重,然朕寧舍土地之固,不舍百姓之安。
惟愿陛下憐我遼國失此九州后,產糧匱乏之困。望大宋能廣開糧道,每年增售糧食予我,解我民生之急。且祈陛下放寬茶、酒、絲綢、瓷器、金屬制品等物貿易之限,使兩國商賈互通有無,百姓各得其所。如此,則宋遼邊境,將化干戈為玉帛,茶馬互市之聲喧,必可替代金戈鐵馬之鳴。
朕亦愿與陛下共立誓約,世代修好,永無侵伐。若有背盟者,天地共殛之。今遣耶律淳、蕭常哥、蕭奉先為使,謹呈此書,伏望陛下察納,早定和議,以安兩國黎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