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律延禧君臣很怕趙俁說話不算數,等他們交付完歲幣和利息,不肯議和。
萬幸!
遼國前腳剛交付完最后一筆歲幣,后腳趙俁就信守承諾地派韓忠彥、趙良嗣、呂頤浩、李處溫為趙宋王朝的議和代表去與遼國談兩國議和一事。
遼國方面得知趙宋王朝方面愿意議和,也趕緊派耶律淳、蕭常哥、蕭奉先、左企弓代表遼國談議和一事。
在燕京城內的驛館中。
韓忠彥代表趙俁簡要闡述了趙宋王朝的主張,他說:“燕云一帶本我漢地,五代時被貴朝占領。今我朝欲收回,不知貴朝意下如何?”
對此,遼國方面顯然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前來談議和的耶律淳據理力爭道:“古北、松亭本奚家族帳,何來漢地一說?”
左企弓這個狗腿子也說:“古北、居庸本奚地,燕云之地五代前便早已居住諸多契丹、奚族部落,所謂舊漢地,早已為胡漢雜居之所,我祖上自唐朝時起便住在燕京,可證明燕云一帶本漢地一說純屬子虛烏有,實誤傳也。”
蕭常哥也說:“后晉天福元年,后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我大遼求援。我大遼出兵助其建立后晉,我大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送給我大遼,此地乃我大遼合理所得,自那以后,燕云十六州便為我大遼疆土,歷經數代,百姓已安居樂業,文化已交融共生,早已不可分割,今貴朝再提此乃漢人故地,實為無視歷史變遷,民心所向,枉為大國。”
李處溫不緊不慢地說:“漢唐時,燕云十六州乃我漢家故地,此無可爭議也。安史之亂爆發前,方有大量北方游牧族群人口不斷遷入中原,大唐朝廷將此歸化人口安置于幽、薊、云、朔等邊州,方有你古北、松亭本奚家族帳一說,若爾等始終為我中國漢家王朝歸化之臣,自可居此,然你契丹非但不安分守己,反于石晉之亂時,趁火打劫,巧取豪奪,反客為主強行割占我漢家疆土,致使中原門戶洞開,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文化瑰寶慘遭荼毒,此等行徑,天理難容,人心共憤,豈可再教爾等占據我漢家疆土?”
趙良嗣隨后據理力爭道:“石敬瑭沙陀人,本沙陀突厥人,又吸收六州胡人、射脾人、回紇人等而成,非我漢人。沙陀族于朱邪盡忠、朱邪執宜帶領下內遷,后逐漸崛起,在五代建立后唐、后晉、后漢、北漢,皆非我漢人王朝,安能代表我漢人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你契丹?”
蕭奉先說:“我契丹亦是炎帝后裔,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我契丹與漢族有共同文化淵源,你我兩家皆為炎黃子孫,又何必為地土之爭,傷了和氣?”
——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時,希望通過將耶律氏兼稱劉氏,來表明契丹族與漢族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也借此彰顯遼國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正統地位。同時,耶律阿保機對蕭何輔佐劉邦成就帝業也很羨慕,就把母親、祖母、曾祖母等母姓一輩賜姓“蕭”。
蕭奉先的話音未落,便被趙良嗣打斷:“文化淵源雖同,然國界不可混淆。歷史之河流,雖有分支交匯,終歸于大海,卻不可因此否認每條河流之獨立流向。契丹雖慕漢風,卻也自立一國,行其政令,有其疆界。漢家疆土,歷經千年,不可因一時之變遷,而忘卻其根本。”
呂頤浩接過話頭,語氣溫和卻堅定:“我大宋承繼漢唐遺風,一直以恢復中原、一統天下為己任。燕云十六州,自古以來便是中原王朝之屏障,失去此地,中原門戶大開,百姓飽受異族侵擾之苦。今我朝欲取回失地,非為一己之私,實為天下蒼生計。望貴國能體恤民心,順應歷史潮流,歸還燕云,則兩國可長久和平共處,共享太平。”
蕭常哥說:“燕云十六州之歸屬,歷經數朝更迭,早已非單一民族所能獨享。今宋遼兩國百姓安居樂業,文化交融共生,豈不正是一番盛世景象?若因一時意氣之爭,重啟戰火,使得生靈涂炭,文化毀損,豈非違背歷史發展潮流,也違背先賢們所追求和平共處之初衷?”
接下來,兩國便為正統、燕云十六州歸屬問題爭辯個不休。
吵了很久之后,誰也辯不贏對方。
這事其實也辯不出來個結果。要是靠打嘴仗,就能把燕云十六州要回來,趙宋王朝那么多口才了得的士大夫,不早就把燕云十六州給要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