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蕭常哥一人的想法,而是很多遼人的想法。
也正是因為清楚遼人有這樣的想法,趙俁才說了這番話,想要助耶律延禧一臂之力,讓他繼續當這個皇帝,不然,要是遼國的皇帝真從耶律延禧換成了耶律淳,趙俁要想收復燕云十六州,可能要多費不少勁。
而只要遼國的皇帝依舊是耶律延禧,等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率兵起來反遼,趙俁只要掌握時機,別說收復燕云十六州了,他甚至都可以收復草原。
所以說,耶律延禧繼續當遼國的皇帝對趙俁才是最有利的。
但話又說回來,即便趙俁十分希望耶律延禧能繼續當遼國的皇帝,可他也只能幫到這里了,再多,那就不是幫耶律延禧了,而是在害耶律延禧了。
耶律淳等人剛走出趙俁的行宮,迎面正好碰到了來行宮找趙俁的蕭普賢女。
在場的所有人都能看得出來,蕭普賢女和耶律淳都是很明顯的一怔!
尤其是,當耶律淳看清了,蕭普賢女已經穿上了漢人的宮裝,更是梳成了漢人已婚婦人的發髻了之后。
此時的蕭普賢女,衣袂飄飄,發髻高挽,珠翠點綴其間,從前的冷艷英氣收斂了不少,平添了幾分溫婉之氣,那雙曾經閃爍著草原兒女特有的自由眼眸中,此刻似乎蒙上了一層穩重的薄霧,讓人看不清其內的波瀾,昭示著她身份與心境的轉變。
耶律淳的目光在蕭普賢女身上停留了片刻,那復雜的神色中既有驚愕,也有難以言喻的失落與痛楚。
過了好一會,耶律淳才微微頷首,以禮相待,卻難以掩飾他內心的波瀾。
蕭普賢女只是淡淡地看了耶律淳這個失敗者一眼,就走進行宮,去見趙俁了。
耶律淳知道,蕭普賢女慕強,想嫁的是英雄,而他,不僅輸了與趙俁之間的戰爭,更是將蕭普賢女輸給了趙俁,哪里還能讓蕭普賢女正視他?
耶律淳心中五味雜陳,卻也只能黯然神傷,默默轉身離去。
耶律淳深知,自己與蕭普賢女之間,已橫亙著難以逾越的鴻溝,那條鴻溝名為“敗北”,名為“命運”,他想奮發圖強,再將蕭普賢女搶回來,只怕是癡心妄想了。
耶律淳一行回到燕京了之后,蕭奉先在第一時間將趙俁對耶律延禧的評價告訴給了耶律延禧。
耶律延禧大喜,對左右說:“昔時朕縱馬射獵,眾人皆道朕荒廢朝政,卻不知朕以獵練軍,乃發揚祖制。獨宋主知朕英主勇略、堅忍不拔,足見其識人之明,朕惜敗于他之手,亦算不冤。”
覺得這么說,還不夠,耶律延禧又說:“雖遼宋勢殊,朕卻能以謀止戈,保宗廟社稷不失,此非天命所歸乎?”
實際上,耶律延禧也知道,他這次輸大發了,搞不好會把他的皇位都給弄沒了,于是,他又開始譴責祖先打草谷的危害:“昔我大遼以‘打草谷’掠民財、奪人畜,搶奪糧帛,看似逞威,得一時之利,卻種下百年惡果,方有今日割地、賠款、和親之禍。”
說到這里,耶律延禧語氣一轉:“今朕將先祖所擄掠之財帛盡數還給漢人,定能教遼宋兩朝化干戈為玉帛,永結盟好,共赴太平盛世。”
耶律延禧的言辭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仿佛他已經看到了遼宋兩國百姓和睦共處,共享太平的盛景。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蕭奉先等人的建議下,耶律延禧下旨,以保住燕京路、平州路以及跟趙宋王朝簽署了更平等互惠的和約為由,放假十日,舉行慶祝活動……
……
不提遼國方面如何慶祝他們的勝利,只說將燕地這里的事情全都交代完畢了之后,趙俁就率領數萬人凱旋。
從雄州到東京汴梁城的距離大約也就三百公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