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乎老天都在幫著趙俁他們開啟大航海時代。
就在趙俁和五女定下先想辦法制造出寶船開啟大航海時代之際,遼國派使臣前來東京汴梁城求購糧食了。
而且,遼國這次要的還不是兩百萬石,而是最少五百萬石。
用遼使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五百萬石糧食,遼國今年肯定會出現大饑荒,屆時,百姓將飽受饑饉之苦,哀鴻遍野,人間慘狀將不忍直視,求趙俁看在兩國已經議和,準備和平共處的份上,多賣些糧食給遼國。
遼使夸張了嗎?
應該是沒有。
燕云十六州水網密布、沼澤遍野,而且有適合農耕的大同盆地和華北平原沃土,再加上溫暖濕潤的環境,十分利于農業生產。
因此,遼國在得到燕云十六州和掠奪了大量漢民之后,獲得了廣闊的農耕土地、大量的農耕人口以及先進的農耕技術,這使得遼國的農業經濟迅速發展,這片區域也逐漸成為遼國的農業經濟中心和主要的賦稅來源地。
可趙俁這一戰,在燕地拿下了一片不小的區域,又將徹底奪取大同盆地。
再者,趙俁去年御駕親征時,搶了燕地的不少糧食。
在這種情況下,遼國有巨大的糧食缺口,很正常。
面對遼國的請求,以章惇、蔡京為首的一批大臣認為,這是削弱遼國的大好機會,應該拒絕賣糧食給遼國,而且封鎖與遼國的所有貿易通道,包括走私通道,用經濟和糧食制裁進一步削弱遼國,為收復燕地剩下那五州和平灤營三州做鋪墊。
而以韓忠彥、蘇軾為首的一批大臣則認為,宋遼兩國既然已經簽了和約,這和約中又有趙宋王朝為遼國提供糧食的條款,關鍵,趙宋王朝這兩年糧食大豐收完全拿得出來這五百萬石糧食,自然應該履行和約,彰顯大國風范,以誠信立國,這也能讓遼國心生敬畏,減少邊患,促進兩國長久和平。
還有一些大臣,主要是以曾布為首的中間派大臣認為,目前趙宋王朝還沒有收到遼國答應的云地九州,不能率先違約,給遼國不遵守和約的機會。
而以許將、李清臣、張商英為首的一些大臣主張,趙宋王朝現在剛剛打了兩場大戰,雖然繳獲不少,但也損失了不少元氣,當務之急是休養生息,消化剛得到的地區,而不是再起戰端,繼續透支趙宋王朝的國力。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些大臣提醒趙俁,要是遼人真饑餓到了一定程度,肯定會無視遼國朝廷的命令,聚集成盜,前來趙宋王朝打草谷,到那時,說不準又會引起兩國的摩擦,促成兩國交戰。
趙俁綜合考慮過后,主要是考慮到這是發展海運促進海船發展的天賜良機,遂決定,跟遼國要錢,創建海運司,建造大型海船,盡快向遼國運五百萬石糧食。
也就是說,趙俁準備讓遼國給自己出一些發展海船的錢。
同時,根據邊臣的請求,趙俁同意向同樣受到戰火影響的河北和云地九州各運一百萬石糧食。
這兩批糧食,也得用海運送,不然費用就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