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經濟發展需專業化分工。如今我大宋工坊林立,商賈往來,無數百姓脫離農耕投身百業,所創財富遠超單純務農所得。一旦平分土地,眾人被迫回歸田畝,工坊無人做工,商路無人經營,不僅工商凋敝,更使得社會分工倒退。當人力皆困于土地之上,誰來鉆研器械改良、推動技術革新?失去了工商,經濟如何繁榮?”
“土地流轉自有其經濟邏輯,富戶兼并土地,常引入先進耕種技術、興修水利,提高土地整體產出。若強行平分,打破這一市場機制,新獲土地的農戶缺乏資金與技術,無法對土地進行有效開發,反而造成資源浪費。同時,土地交易受限,資本無法流動,財富創造的渠道被堵塞,經濟發展便失去了動力。”
“我大宋經濟如同一輛馬車,土地、工商、人力皆車輪,強行改變土地分配,只會教馬車失衡傾覆。”
葉詩韻主張,只實行士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即可,同時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將多余的人力引去發展工業、基建,甚至是對外擴張、移民,市場自會找到其中的平衡,士紳階層想通過提高地租等間接將負擔轉嫁給平民,市場會教他們做人。
除此之外,葉詩韻又提出了印花稅的概念,她說:
“士紳常通過‘詭寄田產’、‘虛立契約’等手段隱匿土地、規避賦稅,致使攤丁入畝后土地稅基仍存在大量漏洞。而印花稅以契約鈐印為征稅節點,凡土地買賣、租賃、典當等交易,必須經官府核驗并繳納印花稅后方為有效。這迫使士紳階層將原本隱匿的土地交易納入官方監管,大量‘黑地’由此浮出水面,為攤丁入畝提供更真實的稅基,也讓士紳一體納糧的執行更具依據,避免其借土地流轉逃避賦稅義務。”
“土地交易頻繁是士紳階層積累財富的重要途徑,而印花稅按交易額階梯征稅的特性,會使過度土地兼并面臨更高成本。為減少稅負支出,士紳會自發控制土地擴張規模,部分閑置或低效土地將重新流入市場。這不僅緩解了土地集中化矛盾,為攤丁入畝中地多者多納稅原則創造實施條件,也將通過經濟杠桿削弱了士紳階層抵制一體納糧的動力。”
“征收印花稅所得資金可用于三方面:其一,補貼因攤丁入畝而稅負加重的自耕農,減少基層抵觸情緒;其二,投入水利修繕、災荒賑濟等民生工程,消解士紳階層‘與民爭利’的輿論壓力;其三,彌補士紳一體納糧推行初期可能出現的行政損耗與隱性稅收流失。”
“這種‘以稅養稅’的模式,既增強了朝廷財政的韌性,也為兩項改革的長期穩定推行提供物質保障……”
葉詩韻提出的印花稅,讓趙俁眼前一亮,他心想,‘到時候,只要讓宣傳部對外宣傳,只有在官府備案的土地才受朝廷保護,推行士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的難度肯定會降低不少。’
張純不想讓葉詩韻專美于前,她也提出,準備出足夠多的備用官員,以便換掉那些堅決抵抗士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的官員,以及改變皇權不下鄉的情況,不然,要想推行士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肯定難如登天。
還好,趙宋王朝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冗官。
而且,從宋神宗時期開始,趙宋王朝一連三朝都在大搞教育改革,即大力發展學校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學校教育網絡,以學校教育取代舊的科舉制度,這不僅是一個了不起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創舉,還為趙宋王朝培養了大量的備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