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臣拜道:“臣贊同蔡尚書之議。”
趙俁看向目前在朝中的最后兩位——宰執蔡卞和蘇軾。
趙俁最后才看他們二人,不是因為他們的排位比另外幾位宰執低,而是趙俁對他們二人最有期待。他們也是趙俁繼蔡京最看好的推行士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的人選。
蔡卞在推行青苗法時,果斷開倉借糧給百姓,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的囂張氣焰。積極參與新法的制定和實施時,面對各方壓力和挑戰,他毫不退縮,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為人較為正直,堅守原則和信念。在諫官任上,他不避權貴,彈劾不稱職和品行有問題的官員,包括當朝宰相的親屬。還有,他在政治斗爭中展現出了一定的權謀之術。
這些都符合一個政治強人的性格。
而唯有這樣的人,才有可能頂住龐大又強大的士紳階層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推行士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
至于蘇軾?他雖然是保守的舊黨領袖,但趙俁卻相信他的思想并沒有固步自封,他的內心深處應該一直藏著一份對蒼生的深切關懷與對國家未來的憂慮。在推行王安石的新法的問題上,他有過猶豫與反對,但那是因為他堅持心中的仁政理念,不愿見百姓因急功近利之政而受苦。而士紳一體納糧與攤丁入畝都是為減輕百姓負擔、促進社會公平之良策。趙俁覺得,他除非是沽名釣譽,否則應該不會讓自己失望才對。
見趙俁的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蔡卞整理了一下衣襟,清楚明白地說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臣愿推行此策,為陛下、為國家分憂解難,雖赴湯蹈火,亦在所不惜!”
蘇軾毫不示弱地說:“臣請求推行此策,縱然聲名狼藉、粉身碎骨,臣也要將這安邦定國良策推廣下去,不成功,便成仁!”
趙俁看著蔡卞和蘇軾,大贊:“有臣子如此,我大宋何愁不興也!!!”
也不知道是被蔡卞和蘇軾的話給感動到了,還是終于下定決心了,亦或是明白不支持趙俁推行士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他這個宰相也當不長,章惇出列拜道:“陳御史所諫,乃強國不二良策,臣請求總覽此策,將士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一分為二,教蔡少保及蘇院事一人負責一項。”
趙俁聽明白了,章惇的意思是,將來一旦出事了,他愿意幫自己背這口;黑鍋。
老實說,一眾宰執的反應已經遠超趙俁預期了。
最重要的是,士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這個必定困難重重的國策可以推動了。
這讓趙俁很欣慰,他心想,‘明清大臣,或謹小慎微淪為傳聲筒,或在危局中推諉自保,著實是少了些擔當與風骨。反觀我大宋,范仲淹“先憂后樂”躬身戍邊、革新朝政;王安石以“三不足”魄力力推變法,不懼謗議;蘇軾貶謫途中仍治水修堤、造福百姓。他們既能在朝堂據理力爭,又能扎根地方實干,既有“為天地立心”的擔當,也有突破陳規的膽識,這是明清臣子難以企及的。’
趙俁不再廢話,也沒再去問普通大臣的意思,而是直截了當地下旨:“章惇、蔡卞、蘇軾留下,其他人散了罷……”
……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