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俁早就知道了宋江在南方殺紅了眼,連官員都不放過。
事實上,宋江在北方替天行道時,就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只不過,北方的官員大多都是趙俁為了推行新政二策而精挑細選的好官,問題不大,關鍵,他們大多都是新調任過去的,沒給當地造成多大的危害,更跟當地士紳還沒有熟絡,才沒給宋江大開殺戒的借口。
而南方的官員則不同。
為防止官員在地方形成勢力,趙宋王朝實行籍貫回避等制度,官員通常不會在一個地方長期任職,往往幾年就會調動,比如知州等地方長官,任期一般在三年左右。
但在南方士紳的斡旋下,當地的官員不是因“政績突出”被留任,就是跟當地的士紳結親、結黨、結為師生進行深度綁定,總之就是跟當地的士紳狼狽為奸。
這要是不殺,確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所以,從實際效果上來看,宋江這么干,并沒有問題。
那對此趙俁有什么想法?
他能有什么想法?
凡是做大事的人,肯定明白抓大放小的道理。
放在趙俁這里就是,他只看能不能將南方的士紳地主清理干凈,能不能讓朝廷在南方順利推行新政二策,至于宋江殺多少人,殺的是不是官員,老實說,趙俁并不在乎。
就像張純所說的那樣,趙俁也知道,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而且,自打動了擊潰士紳集團念頭的那一刻起,趙俁就已經做好了將來自己也被改變面相成為一個歪臉什么的心理準備。
至于最后怎么收尾?
那還不簡單。
由實力說話唄。
只要趙俁贏了,他想保誰就保誰,誰能管得了他?
而萬一趙俁輸了,他自保都成問題,那宋江只能成為棄子。
總之,在趙俁這里,這些全都是小事,真正的大事是,他能不能下好江南這盤大棋,千萬不能失控,讓方臘或者宋江真割據了江南,甚至是整個南方,搞出來一個南北朝,除此之外,其它一切全都不值一提。
……
洪武八年十月底。
在西北擔任都監的童貫,接到了趙俁的調令。趙俁讓他和劉法率領西軍去江南剿滅宋江義軍和方臘義軍。
童貫是一個極為有野心的人。他雖身為宦官,卻從不甘心被禁錮在宮廷的方寸之地,而是一心渴望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憑軍功在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史上。
童貫率軍出征青唐,以雷霆之勢收復四州,開邊幅員廣闊達三千余里,招降將領兩千七百余人,戶口七十余萬,北宋王朝邊境西過青海,直至龜茲國界,創下了趙宋王朝軍事史上少有的輝煌戰績,威震西北。
憑這樣的功績、這樣的威名,足以讓童貫在朝堂上安享尊榮,一生無憂。
可童貫并未就此滿足。他還想立更大的戰功,比如收復西夏。
因此,童貫一直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