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現如今,按照趙宋王朝的用人規矩,童貫估計趙俁應該會任命他為江南宣撫使,擔任平定江南叛亂的統帥,如果趙俁再任命個副宣撫使的情況下,那宋江就會成為江南戰區的三把手,如果趙俁不任命副宣撫使的話,宋江就會是江南戰區的二把手。
從實權上來說,宋江的權柄甚至有可能會比都統制劉法還要大上幾分,畢竟,劉法只管軍事,不管民政、財政。
由此就不難看出,趙俁對宋江有多重用。
童貫有些不能理解,對于一個大肆殺官的反賊,趙俁為何會如此器重?
這實在超乎了童貫的預料。難道僅僅是因為宋江在民間積聚的那股不可小覷的聲望,抑或是他手下的所謂梁山好漢擁有不俗的戰斗力?
關鍵,在童貫的認知里,對于那些敢于挑戰皇權、踐踏律法的亂臣賊子,理應嚴懲不貸,以儆效尤,怎可輕易招安,還委以重任?
童貫心中雖有萬般疑惑,面上卻不敢有絲毫表露,只是低眉順眼地應承著:“官家圣明,老奴遵命。只是這宋江性情剛烈,又手握重兵,招安之事恐怕不易。”
趙俁說:“你不必憂心此事,有人會助你招安宋江,你只需記得,莫要虧待他等,有功賞,有過罰,一視同仁即可,還有,可教宋江充當剿滅方臘主力。”
童貫眼前一亮,有點明白了,趙俁是想讓宋江義軍和方臘義軍相互消耗,這樣西軍精銳就不會折損太多,趙宋王朝的國力也不會消耗太大。
童貫心中暗自思量,趙俁此計,的確狡黠而深遠。利用宋江之兵去對抗同樣勢力龐大的方臘,無疑是坐山觀虎斗,待雙方兩敗俱傷之時,再由西軍出面收拾殘局,既可保全自身實力,又能一舉平定江南之亂,真可謂一石二鳥。
童貫抬頭望向趙俁,只見趙俁目光深邃,仿佛已經洞察了未來局勢的走向,那份從容不迫,讓童貫心生敬畏。
童貫低聲問道:“官家,若方臘肯受招安……”
趙俁停下腳步,悠悠地說道:“那摩尼教不能留。”
摩尼教教義融合了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佛教等的部分內容,核心是“二宗三際論”,認為世界由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構成,在不同時期相互斗爭。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摩尼教傳入中國,先在新疆、漠北回紇等地傳播,唐代宗時傳入中原江淮等地并建立摩尼寺。唐武宗滅佛時,摩尼教受牽連,轉為秘密宗教在民間傳播。
摩尼教在傳播過程中不斷本土化,受道教等影響后改稱明教。明教教義被歸納為“清凈、光明、大力、智慧”,因相信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即將來臨,具有一定的煽動性,容易被底層民眾用來作為反抗黑暗統治的思想武器。
歷史上,在北宋末年,不僅方臘靠摩尼教起義。此外,不久之后,鐘相也會在洞庭湖一帶傳播摩尼教,最終于南宋建炎四年發動起義,占據洞庭湖周圍大部分州縣。
這摩尼教倡導的光明王國理念,強調人人平等、尊重和協作,與封建專制下的等級制度和統治者的絕對權力相沖突。其理念很容易引發人民對現實等級秩序的不滿,進而威脅到封建統治的根基。
而且,摩尼教教義傾向于鼓勵人們反抗不公和壓迫,將現實世界視為黑暗與光明的斗爭,這種思想會激發民眾對現有統治中不合理現象的反抗意識,使民眾敢于挑戰統治階層的權威,加劇社會動蕩。
另外,摩尼教有自己的教會組織和傳教網絡,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形成一股獨立于官方之外的勢力。當這種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對統治階層的權力構成直接挑戰,成為與朝廷對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