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封建統治者,趙俁肯定不能留下摩尼教這個心腹大患,讓摩尼教向歷史上那樣一直傳下去,危害自己和自己子孫的統治。
有了趙俁明確的態度,童貫立馬立下軍令狀:“老奴遵旨。”
兩人又往前走了幾步,趙俁主動說起:“你到江南時,宋江應已將江南北部毒瘤割除了,你要切記,配合朝廷新派去的官員推行新政二策,盡快恢復江南北部地區糧食種植及經濟生產,絕不可教方臘北上破會此地的糧食種植及經濟發展。”
江南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充沛、熱量充足,無霜期長,適合水稻等糧食作物一年兩熟(或稻麥輪作)。
此外,長江及其支流(如淮河、運河等)形成密集水網,不僅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還通過泥沙淤積形成肥沃的沖積平原(如太湖平原、江淮平原),土壤肥力高,利于農作物生長。
其區域內多平原和低矮丘陵,地形平坦開闊,便于大規模開墾和耕作,相比北方山地、高原更適合糧食量產。
還有,自隋唐以來,江南地區就重視水利工程。如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溝通長江與淮河,既便利漕運,也為農田灌溉提供了基礎;到了趙宋王朝時期,朝廷進一步疏浚河道、修建堤壩,如太湖周邊的筑堤圍湖造田技術成熟,通過“堤岸、斗門、溝渠”系統,有效防御洪澇、保障灌溉,使大片低洼地成為高產田。
趙宋朝廷在江南還設立專門的水利機構,制定法規管理用水和堤防維護,民間也形成了自發的水利協作組織,確保水利設施長期發揮作用,減少了水旱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威脅。
此時江南的耕地面積占全國約百分之十五,但糧食產量占全國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人均糧食產量遠超北方。
而太湖平原一帶,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蘇指蘇州,湖指湖州,均屬江南北部。
還有江寧府歷史上是眾多王朝的首都,而其地之所以能被多朝選為首都,原因之一就是,這里的糧食產量遠超其它地區。
除了產糧多以外,江南北部地區人口也多。唐末五代以來,北方戰亂頻繁,大量人口南遷,其中江南北部是主要遷入地之一。到了趙宋王朝,這一趨勢持續,人口增長帶來充足勞動力。據統計,此時江南北部地區的人口密度位居全國前列。
有糧有人,只要趙宋王朝能快速恢復江南北部地區的秩序,江南的這場暴亂就傷不到趙宋王朝的筋骨。
這也是宋江義軍明明從秀州進入的江南,卻沒有先去打近在咫尺的杭州,而是先去血洗蘇湖地區和江寧府,緊接著就去橫掃整個江南北部地區的原因。
童貫也知道江南北部地區對趙宋王朝的重要性,自然滿口答應下來。
最后,趙俁用近乎直白的話警告童貫,一定要約束西軍將士,絕不許他們在江南北部地區燒殺搶掠,更不許他們劫掠平民。
童貫多機靈,一聽就明白了,趙俁允許西軍劫掠誰……
……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