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陳箍桶連這么大逆不道的主意都能說得出來,不少摩尼教徒當場就要殺了陳箍桶。
不過,更多方臘義軍的人則是出手阻攔這些想殺了陳箍桶的摩尼教徒。
看到這樣的一幕,洞悉人性的陳箍桶,知道還是不想死的人多,這事多半成了。
陳箍桶加大力度說道:“朝廷之意,非是要趕盡殺絕,而是欲以仁德感化天下。只要諸位愿意放下武器,歸順朝廷,過往之罪,皆可既往不咎。大家仍可回鄉務農,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且我江南貪官污吏士紳地主已死,朝廷已可在江南推行新政二策,今后士紳與我等一同納糧,丁稅全都攤入田畝之中,土地多則多納稅,土地少者少納稅,無土地者不納稅。我等起義目的已達成,可刀兵入庫矣。”
包康很贊成陳箍桶所說的,他當即表態:“我等聚眾而起,所求者,不過是一個公道,一份安寧。今陛下又圣明、愛民如子,朝廷推行新政二策障礙已掃清,我等已功成名就,無需再為這亂世徒增殺戮。”
頓了頓,包康又說:“我等若非被逼無奈,誰愿起義造反?今朝廷既有此誠意,何不順應天命,解甲歸田,共赴那太平盛世?”
包康的話得到了大多數方臘義軍將士的支持。他們心里很清楚,既然連方臘都被朝廷給捉了,這場轟轟烈烈的起義,也就到這了,所以,紛紛點頭,表示愿意歸順朝廷。
甚至就連方七佛、呂將等方臘義軍的核心人物,都表示愿意投降。
當然,也有不少摩尼教的死忠,不愿意干褻瀆佛像的事,或者也可以說不愿意侮辱自己心中的信仰,進而選擇離開。
對于這些有堅定信仰的摩尼教徒,包康等人也沒有為難,甚至就連陳箍桶都沒有說什么。
——自有宋軍會將他們剿滅,他們沒必要做這個小人。
隨即陳箍桶與包康等人商議了具體的投降事宜,并約定了投降的時間和地點。
數日后,方臘義軍的殘部在包康等人的帶領下,緩緩走下了山。他們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向宋軍投降。
這時,趙俁的圣旨也到了。
趙俁同意了陳箍桶的主意,并讓宋江將陳箍桶、包康、呂將送入京師,說自己要跟他們聊聊。
宋江對三人說:“陛下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人樂為用,教你幾個進京,未必是壞事,或有用你們之意。”
宋江猜對了,趙俁本著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原則,將陳箍桶、包康、呂將全都留在自己身邊充當起了幕僚,有關江南的事,多有向他們問策。
為了以儆效尤,方臘和方肥被剮于十字街頭。
由于有方百花和邵氏求情,趙俁沒有殺方臘的兩個兒子方定和方亳,而是將他們跟西夏的皇室和宗室關在一起,永久囚禁。
其余主動投降的方氏一族的男人全都被刺配到了偏遠州縣,女人進入教坊司。
不投降的方氏族人,捉到后,不分男女老幼,全都就近在十字街頭處斬。
與此同時,趙俁下圣旨,升賞了所有立功的將士,并交代兵部對傷亡的將士做好撫恤工作。
最重要的是,趙俁特意下旨,強調了,之所以出現民亂,都是因為地方士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巧取豪奪,不給百姓活路才造成的,推行新政二策是一勞永逸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唯有堅決推行新政二策,才能真正實現國泰民安,海晏河清,所以,趙俁責令各地官員務必嚴格推行新政二策,確保新政惠及萬民,不得有誤,誰要阻攔、不遵從,將從重從嚴處罰,絕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