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之常情。
這里順便說一句,被淘汰的宋江義軍,趙俁一點都沒有虧待他們。如今朝廷手上有那么多從士紳地主手上繳獲來的土地可供分配,因此,不論是戰死,還是受傷,都會得到朝廷絕對可觀的撫恤,不死就更不用說了,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改變命運。
這也就使得,盡管所有人都知道,朝廷在使用驅虎吞狼之計,但因為朝廷在撫恤方面做得極佳,賞賜的功田都是其家鄉所在的良田或者是蘇州、常州等太湖地區的良田,所以,宋江義軍的將士皆是心甘情愿地為朝廷賣命,即便是戰死沙場,也無怨無悔。
這就是朝廷的高明之處,深知人心所向,以恩澤籠絡人心,讓將士甘愿為其赴湯蹈火。
再說回來。
宋江肯定愿意不戰而屈敵之兵,但趙俁的圣意在這,他也沒辦法。
陳箍桶聽了,說道:“陛下防摩尼教情有可原,摩尼教卻有教人造反教義,一旦放任自流,必將荼毒天下,釀成大禍。但眼下,義軍已群龍無首,方寸大亂,正是引導他們迷途知返最佳時機。至于摩尼教之害,草民有一法,或可根除。”
宋江問:“何法?”
陳箍桶說:“制摩尼教佛相,教他等輪番唾之、溺之,若從之,必不敢再信奉摩尼教,若不從,盡誅之。”
宋江聽言,眼前一亮,覺得這未嘗不是一個好主意。
萬一趙俁不同意呢?
那時,陳箍桶都已經把方臘義軍給騙下山了,他再反悔,也不過就是敗壞一些人品,他再演演戲,也就過去了。
關鍵,宋江轉念一想,趙俁雖然對摩尼教深惡痛絕,然其本質乃是為了穩固皇權,防止民心被邪教所惑,從而引發動蕩。若陳箍桶之計真能令方臘義軍的將士改邪歸正,不再信奉此等逆天之行,趙俁也未必會執意反對。畢竟,相較于血腥鎮壓,和平轉化民心,更顯帝王仁德,亦能彰顯朝廷寬宏大量,海納百川之氣度。
于是,宋江頷首:“先生但去無妨,一切后果自有宋江一力承擔。”
陳箍桶領命去招降方臘部方臘義軍的殘部后,宋江趕緊給趙俁上奏章陳明利害,闡述陳箍桶之法若成,既能減少宋軍傷亡,又能彰顯趙俁及朝廷恩威并施,實乃上策,請趙俁圣裁定奪……
陳箍桶親自上山找到包康等人。
這些人曾是方臘麾下的得力干將,如今卻如同秋風中的落葉,彷徨無助。他們圍坐在簡陋的山洞內,火光映照出他們疲憊而迷茫的臉龐,昔日的豪情壯志已被現實的殘酷擊得粉碎。
陳箍桶步入洞中,與包康他們寒暄了幾句,就緩緩開口:“諸位,圣公已被捉了,現今正在大張旗鼓押往京師受死。”
這事包康他們已經知道了,所以,方臘義軍的人,聽見陳箍桶帶來的這個消息,沒有驚訝,只有頹然不振。
見此,陳箍桶也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而是語氣一轉:“我義軍大勢已去,此乃天數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然則,朝廷念及你等皆是逼不得已而為之,特遣我來此,欲給你等一條生路。”
包康等人聞言,面露狐疑之色。他們深知朝廷的手段,對于這突如其來的“恩賜”,心中難免有所戒備。
關鍵,他們知道朝廷準備消滅摩尼教的態度。
陳箍桶很懂方臘義軍的人擔心什么,他也沒有藏著掖著,而是把自己的想法跟一五一十的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