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聯軍利用高麗軍隊分兵駐守各城的弱點,采取“圍點打援”的戰術。他們首先圍困高麗最前沿的一座城池,引誘其他城池的守軍前來救援。當高麗援軍進入預設埋伏圈時,女真騎兵從山林中突然殺出。
女真人自幼在白山黑水間騎射游獵,對寒冷氣候和山地地形極為適應,他們身著輕便皮甲,在風雪中如鬼魅般穿梭,彎刀所至,高麗士兵紛紛倒地。
高麗軍隊在混亂中潰不成軍,多座城池接連失守。
這場戰役持續數月,高麗軍隊傷亡慘重。
高麗被迫與女真議和。
經過談判,雙方達成協議,高麗撤出曷懶甸,拆毀所有軍事設施,邊境重新恢復到戰前狀態。
曷懶甸之戰以女真的勝利告終。
這場勝利不僅挫敗了高麗的北進野心,更重要的是,讓分散的女真部落看到了團結的力量。
此后,女真各部在完顏部的領導下加速整合,軍事組織和作戰能力顯著提升。
而高麗經此一役,暫時放棄了大規模北進的戰略,轉而休養生息,雙方在東北亞的力量對比,由此發生了微妙而深遠的變化。
崛起了的女真,回過頭來再審視他們的宗主國遼國,發現遼國弱爆了,應該不是戰勝了高麗的他們的對手。
關鍵,遼國對女真的壓迫由來已久。
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起,契丹人就在欺壓女真人。
女真在突厥語、蒙語和通古斯語中都有“倔強之人”、“不可征服之人”、“不可馴服之人”的意思。
耶律阿保機說“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認為女真是遼國最大的威脅,所以對女真進行分化和打壓,不留余力地削弱。
后來,耶律阿保機傳下來的限制女真的制度,傳著傳著就變味了。
到了遼國后期,尤其是耶律延禧時期,遼國在女真聚居地設立“女真節度使”,名為管轄,實則掠奪。
每年,遼國使者都打著“索貢”的旗號,強迫女真進貢北珠、貂皮、海東青等珍貴特產。
這些遼國使者態度蠻橫,不僅肆意強取豪奪,還強迫女真貴族獻出妻女陪侍,時稱“打女真”。
更讓女真人難以忍受的是,遼國在邊境設立的“榷場”交易,完全是一場不平等的掠奪——女真人用辛苦捕獲的獵物換取的往往是劣質的鐵器和過期的糧食。
在今年年初,女真人又戰勝了強盛的紇石烈部,鞏固了女真部落聯盟。
這時的女真部落聯盟包括三十個部落,且內部的階級分化日趨明顯,一個奴隸制國家的雛形已經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