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高麗建國之初,高麗太祖王建就憑借對中原文化的吸收與整合,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封建政權體系,出于對資源和戰略縱深的需求,他很快就將目光投向了長白山以北的女真人聚居地。
當時的女真各部尚處于部落分散狀態。他們以漁獵為生,雖驍勇善戰,但缺乏統一的軍事組織與戰略規劃。
高麗的北進政策,使得雙方在鴨綠江流域頻繁發生小規模的沖突。
這種邊境摩擦,逐漸演變為大規模的軍事對抗。
后來,女真與高麗的沖突干脆升級為大規模的戰爭。
女真完顏部也因此聯合周邊部落,對高麗的通州發動突襲。
高麗雖擁有城池防御優勢,但其國多為步兵,面對靈活機動的女真騎兵,在野戰中屢屢受挫。
此后,雙方在鴨綠江兩岸展開長期拉鋸戰。
高麗甚至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了所謂的“千里長城”,試圖遏制女真的攻勢,但這道防線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雙方力量的消長。
當初,也就是趙俁御駕親征大敗耶律延禧不久,女真與高麗終于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
曷懶甸是一片水草十分豐美的土地,因地處高麗北境與女真聚居區的交界處,而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高麗視其為“龍興之地”的延伸。而女真則將這里視作生存之地和抵御高麗入侵的重要屏障。雙方的矛盾似乎變得不可調和。
高麗肅宗在位時,高麗內部的“北進派”占據上風。他們認為,趁女真尚未完全統一,高麗應果斷出兵奪取曷懶甸,將勢力范圍推至圖們江流域,這樣,高麗就能進可攻取整個東北乃至中原地區,退可沿著鴨綠江、圖們江等天然防線進行固守,也不用擔心能征善戰宛如野人一般的女真人了。
于是,在趙俁和耶律延禧議和的第二年,高麗軍隊越過邊境,在曷懶甸修筑九座城池,企圖以軍事據點為依托,逐步蠶食女真的領地。
面對高麗的步步緊逼,女真部落起初以分散的游擊戰術抵抗。
但這么打,因缺乏統一指揮,難以形成有效反擊,以至于高麗一度占據上風,甚至俘獲了部分女真首領。
局勢在三四年前發生了逆轉。
當時,女真完顏部出現了一位極具謀略的首領——完顏盈哥。
完顏盈哥意識到,唯有聯合各部,才能對抗高麗的軍事壓迫。
于是,完顏盈哥以“保衛家園”為號召,將分散的女真部落凝聚成松散的軍事聯盟。
當時的高麗軍因長期征戰,后勤補給出現嚴重問題,士兵厭戰情緒蔓延,女真聯軍抓住戰機,發動反擊。
兩年前,決定性戰役在曷懶甸腹地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