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趙俁得知,張純找岳飛和陳康伯給她兒子趙樘當伴讀了之后,心中浮現出了三個英文字母,‘mmp!’
趙俁給趙壽這個太子才找了劉锜和楊沂中護駕,張純竟然直接搬出來了趙宋王朝最能打的武將和差不多是南宋最好的宰相輔佐她兒子,這不是擺明了要讓她的兒子跟太子打擂臺嗎?
關鍵,趙俁知道張純心里打什么鬼主意。
不。
應該說,在張純給趙俁獻功封和遞降襲爵這個策略時,趙俁就已經知道了張純這個臭娘們賊心不死。
可沒有辦法,誰讓趙俁的兒子實在太多了,不采納張純的計策,他也真是沒有更好的辦法,關鍵,不采納張純的計策,他也解不開皇子身上的枷鎖。
換而言之,張純這是陽謀,不是陰謀,趙俁什么都知道,也必須得鉆進張純設計好的圈套里。
當然,趙俁肯定不虧就是了。
在這種競爭機制下,趙壽就不能是個廢物。他要是一個廢物,他自己都不敢當這個太子。
只要趙壽不比他的其他兄弟差,趙俁肯定順勢將趙壽培養成最好的儲君,將來等自己百年以后,把趙宋王朝安安穩穩地交到他手上。
而要是趙壽比不過他的其他兄弟,那趙俁就找出從自己的一眾兒子中殺出來的那個,也肯定能選出一位優秀的儲君。
總之,趙俁肯定不會像歷史上的趙佶那樣把自己的皇位傳給趙桓那個大聰明,進而導致靖康之恥的發生,他自己也成為了金人的囚徒,受盡屈辱而死。
所以,一個缺乏能力、難以服眾的皇儲,很可能會搞垮一個王朝,最終導致政權覆滅,像是趙桓,像是胡亥。
也就是說,皇儲的選擇絕非單純的家族繼承問題,而是關乎國家存續的核心決策,其“適當性”直接決定著王朝的生死存亡。
這由不得趙俁不慎重。
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張純的小心思不少,但趙俁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她的計策。
不過話又說回來,趙俁果然沒有看錯張純,她就是一個永遠都不會消停的主,只要一有機會,她絕對會搞點事出來。
趙俁心想:“我要是長命百歲就算了,萬一我哪天挺不住了,殉葬名單里肯定得有張純,不管最后是誰繼承我的皇位,哪怕是張純的兒子。”
就在趙俁想著,有一天自己不行了,一定要效鉤弋故事之際,有人來通報:“陛下,端王求見。”
要問誰是趙俁推行新的皇子、宗室管理制度中最受益的人,首當其沖的就是趙俁的兩個兄弟趙佶和趙偲。
為什么是兩個兄弟?趙俁不是應該有四個兄弟嗎?
那是因為,五年前,趙佖和趙似去世了。
現在,趙俁的兄弟只剩下趙佶和趙偲這兩個了,他們也是趙宋王朝唯二的親王。
趙偲是個宅男的性格,解不解開他身上的枷鎖,其實意義不大。
關鍵,趙偲是趙俁同父同母的親弟弟,趙俁當上了皇帝,他肯定差不了就是了。
所以最受益的還是不安分的藝術家趙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