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趙俁對趙佶其實也不錯。
是。
趙佶在歷史上的風評不好。
但在真正懂兩宋時期歷史的人看來,趙佶其實真沒那么差。
作為皇帝,有兩大成就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個是開國之君,另一個就是中興之主。
往往中興之主和亡國之君在很多時候其實就隔了一層薄薄的紙,退則萬丈深淵,進則步步生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歷史上的趙佶。
歷史上,四十歲之前,趙佶征西域平方臘收燕云,把北宋王朝的版圖擴張到了最大范圍,妥妥的中興之資。
要是當時的趙佶立馬就嘎了,那他的評價,在趙宋王朝的歷任皇帝中,可能只輸宋太祖趙匡胤,什么高粱車神趙光義、靠《澶淵之盟》吃了一輩子的宋真宗趙恒、當了一輩子傀儡的宋仁宗趙禎、啥也不是的宋英宗趙曙、志大才疏的宋神宗趙頊、英年早逝的趙煦,都得往后排。
死后,趙佶得一個宋宣宗的廟號應該是沒問題的。
可就因為趙佶一念之失,上了大臣的當,當然也是因為他自己想逃避責任,典型的能惹事不能扛事,而把皇位匆匆傳給了趙桓,致使出現靖康之恥,直接淪為亡國之君,成了金人的俘虜,一下子就從中興之主變成了亡國之君的反面典型。
人們往往會對一個王朝的前兩任開國君主給予很高的評價,甚至像劉邦、朱元璋這樣白手起家的皇帝更尊敬與推崇。
人們總覺得,像朱元璋這樣開局一個碗都能一統天下,如果給他一套完整的朝廷班子,那他還不得成為地球的球長啊?
但其實真沒這么簡單。
白手起家的確一無所有不假。
可一無所有的同時,創業者面前也不會出現諸如黨爭、各方勢力強大、貪污腐化、財政赤字、流民之亂、地方擁兵自重之類的糟心事。
這就好比一個人單身,窮是窮了點,每一點點進步,都是對于自己人生的優化,但如果是什么上有老下有小、還有房貸車貸、婆媳翁婿關系緊張之類的全都湊到一塊,所謂的中年危機就是這么來的。
從而在一個王朝面臨中年危機的時候,中興之主的含金量,那就是在于他需要在背負了眾多debuff的情況下,把最終成績從一個負數搞到正數的高分,雖然他有很多幫手,雖然他也的確掌握了部分帝王的名分與權威,但依然沒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這么一看,差一點就成了中興之主的趙佶,是不是也沒那么差?
所以,知道趙佶還是有點東西的趙俁,這些年也讓趙佶干了不少事,比如當皇家的藝術總監,幫趙俁修建延福宮,監管趙宋王朝的瓷器、玻璃制品,成為大宗正寺卿管理宗室。
不得不說,這人啊,只要是用對了地方,還是能發光發熱的。
在趙俁的合理安排下,趙佶漸漸展現出了他在藝術與管理上的非凡才能。延福宮在他的精心督造下,雖然投入不大,但每一處細節都透露著匠心獨運,成為了京城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競相吟詠,甚至就連外國使節來訪,也無不贊嘆其宏偉壯麗。而趙宋王朝的瓷器與玻璃制品,在他的監管之下,工藝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不乏傳世之寶,就連其中的制式商品,遠銷海外,都為趙宋王朝帶來了巨大的聲譽與財富。
而大宗正寺在趙佶的管理下,井井有條,數量不少的宗室幾乎沒給趙俁帶來任何麻煩。
這么說吧,如果不去看歷史上的趙佶的所作所為,只看趙俁登基以后,趙佶的表現,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賢王。
至于趙佶年輕時逛青樓狎妓的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漸漸被人忘記了。
趙俁讓人去宣趙佶覲見。
不多時,趙佶身著華服,步履穩健地步入大殿,他的面容中帶著幾分沉穩與內斂,昔日的放蕩不羈似乎已被歲月磨礪得無影無蹤。他恭敬地向趙俁行禮,聲音清澈而有力:“參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