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清晨到日暮,期間御膳房給舉子提供了一頓簡餐,所有舉子紛紛交卷。
舉子的試卷是用朱筆書寫的(稱為“朱卷”),后由專人用墨筆謄抄(稱為“墨卷”),以防考官通過筆跡辨認考生。
考生交卷后,先由初考官批閱并擬定初步名次,再交復考官復核,兩者意見不一致時由詳定官協調。
閱卷結束后,將擬定的名次呈到趙佶這里審閱。
趙俁可根據情況調整(如提拔或降等),最終確定一、二、三甲。
出乎趙俁預料,一眾考官推薦的狀元,既不是趙佶,也不是秦檜,而是二十二歲的莫儔。
對于莫儔,趙俁十分了解,知道他在靖康之恥時期,被京師人稱為“捷疾鬼”。
莫儔之所以獲得“捷疾鬼”這一綽號,原因是靖康二年,趙佶、趙桓成為金人階下囚后,北宋朝廷面臨巨大變故。莫儔很快就投靠金國,在金人欲立張邦昌為“楚帝”時,他積極為金人奔走效勞,引領金國使臣檢視北宋朝廷府庫,往返于北宋朝廷與金營之間,極其賣力地幫助金人建立傀儡政權,這種急于求榮、為虎作倀的行為,引起了京師百姓的極度反感與唾棄,所以被稱為“捷疾鬼”,意在諷刺他像鬼一樣迅速且急切地為敵人做事。
歷史上,莫儔就考中了狀元,不想,在自己這一朝,這些考官竟然又選中了他,想讓他擔任狀元。
趙俁看的,不是墨卷,而是朱卷。
趙俁拿起莫儔的朱卷一看。
嚯!
拋開莫儔的人品不說,他這篇策略,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文采斐然。
趙俁的目光在莫儔的朱卷上緩緩移動,他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才情與見識,即便是以他這位帝王的眼界,也不得不暗暗稱奇。
文章開篇便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對時局的剖析深刻而獨到,既有對過往歷史的深刻反思,又有對未來國家走向的獨到見解。
莫儔在文中提出的聯金滅遼收復燕地五州和平灤營三州完成大一統的戰略構想,既有宏觀的構想,又不乏具體的實施步驟,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迫切想要為國效力的熱忱,仿佛能透過紙張,直抵人心。
看過之后,趙俁只說了一句:“可惜了這好文采。”
趙俁此話一出,一眾考官就猜到了,莫儔這狀元多半是當不上了。
眾考官選的榜眼是陳桷。
這個陳桷趙俁也知道,歷史上的他,寬洪蘊藉,以誠接物,而淡於榮利,在位期間力主抗金,三平兵亂,史稱“一方以安”,為千古廉吏。
趙俁打開陳桷的策略一看,也是文采同樣不凡,筆觸間流露出一種沉穩與睿智。
陳桷的文章,如同一位老者的諄諄教誨,既有對當前局勢的冷靜分析,又有對治國理念的深刻闡述。他主張加強中央集權,整頓軍備,同時,鼓勵農耕,發展經濟,以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內修政理,外靜觀其變,等遼金之間的形勢再明朗些再決定是聯金滅遼、還是聯遼滅金,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不為時局所動的堅定與從容。
趙俁細細品味著陳桷的策論,心中不禁暗贊。此人確有經世之才,其見解之深刻,策略之周全,實屬難得。
更難得的是,作為帝王,選人用人,不僅要看重才學,更要考量其品德與忠誠度,而這方面,陳桷也都不錯。
趙俁龍顏大悅:“陳桷有治國安邦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