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眾考官聽言,哪還能不明白,陳桷這是要受重用了?
趙俁又拿起眾考官選的探花。
一看名字,趙俁目瞪口呆,竟然是趙樘!!!
所有考官接觸到的都只是墨卷,他們根本不可能知道,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他們只能憑這些舉子的真實表現去排名。
再者說了,這些考官就算要討好,也應該去討好趙壽,畢竟趙壽才是太子,背后是皇后,趙樘目前只是趙俁眾多兒子中的一個,至于他母親張純,還遠沒有這樣的影響力。
這趙樘還能考個第三名,趙俁不禁對自己這個兒子期待起來。
趙俁拿起趙樘的策略一看,就見上面寫著:
女真初興,遼祚將傾,三分之勢隱然,此乃我大宋大一統、攫取東北寶地天賜良機。
遼與我朝,議和定盟以來,八載邊無烽火。今遼帝昏聵,金主屢破其軍,其勢岌岌,然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部族根基未絕,若有我大宋支持,尚可與金一戰。
或謂遼弱可欺,欲聯金滅之,此大謬也。
遼若速亡,金必臨我北疆,昔日隔于遼者,今直逼汴梁,是撤藩籬而引虎狼也。
故遼雖衰,猶為我之屏蔽,不可輕言棄之。
金起白山,兵甲犀利,戰無不勝,實乃虎狼之師。若其遣使通好,約共擊遼,非慕我德義,乃欲借我之力分遼之地耳。觀其行事,得一城則據一城,俘一民則役一民,貪戾之心,昭然若揭。若與之深結,助其滅遼,彼既滅遼,必轉戈南向,狼子野心,不可不防也。
為今之計,上策有三:
固邊為先。增戍河北、河東、云中、寧夏諸路,繕修城垣,精練士卒,積粟備械,使北疆如銅墻鐵壁。金見我有備,必不敢輕舉妄動;遼見我勢強,亦不敢慢待。
和遼以存其勢。遣使赴遼,重申舊盟,雖不必傾力助戰,可贈糧帛以緩其急,曉以“唇亡齒寒”之理,促其振作。遼存則金遼必定互耗,皆不能圖我大宋,我得從容備戰。
遠金而不激其怒。金若再來約盟,可虛與委蛇,借口“邊備未整”、“需議宗廟”,拖延時日,既不拒之過甚,亦不與之定約,以此逼遼主動還我燕地五州、平灤營三州,坐收漁翁之利也。
接著,趙樘還很詳細地介紹了東北這塊寶地,重點說了其資源豐富,尤其是其黑土地,“一兩土,二兩油”,是最好的土地,比趙宋王朝的所有土地都好。
最后,趙樘以天下之患,最在“貪”與“忽”收尾。
他說:“貪遼地之虛名而聯金,是招禍;忽金之威脅而疏備,是自毀。宋之利,在以靜制動:守好自家門戶,穩住將傾之遼,讓金與遼相持不下。待其兩敗俱傷,或遼復振,或金內疲,我再相機而動,則退可保境安民、永固太平,進取東北,建不世之功、立萬世之業也。”
看完趙樘的策論,趙俁心中頓時就浮現出張純那張精致的臉蛋,心道:“肯定是被這娘們壓中題了!”
趙樘就算再天才,也才十一歲,他是不可能憑自己的本事寫出這樣的策論的。
關鍵還是“趙樘”的見識,他竟然以近似睜眼的視角斷定了金國會崛起,遼國有滅亡之勢。
不能說,現在沒有這樣的苗頭,但實際上,截止到目前為止,遼國只丟了一個東京,還有四京,以及廣袤的疆土和近千萬人口及上百萬軍隊,而金國,目前還是只占領了東北部分地區,哪怕他們收編了熟女真,實際上的人口也就幾十萬,可戰之軍不足十萬。
從數字上來看,真的很難說,金國一定能蛇吞象滅掉遼國。
這可能也是一眾考官只給了趙樘一個探花的原因,不然,就憑他對東北如數家珍,以及他這篇明顯有人“代筆”的策論,只怕就是點為狀元,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