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因對燕云十六州的地理范圍缺乏清晰認知,在給完顏阿骨打的御筆書信中,僅模糊提出索要“燕地并管州縣”。
而實際上的燕云十六州,應該是燕京并管州縣、遼西京(云地)并管州縣以及平灤營三州,還有包括居庸關、古北口、松亭關、榆關等關卡,涵蓋華北北部重要戰略屏障。
這樣,“燕云十六州”才能將胡人擋在長城以外,不用再擔心胡人把中原當成其家的后花園,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但趙佶的表述僅聚焦“燕地”,未明確提及其它區域,讓金朝得以借文字歧義縮小割讓范圍。
金朝利用北宋王朝方面表述的模糊性,在談判中不斷壓縮歸還土地的范圍,僅同意歸還燕京及周邊六州,且附加高額贖金(即代稅錢)。
北宋王朝為盡快收回“燕云十六州”,被迫接受苛刻條件。
結果,趙宋王朝不僅未能完整收復燕云十六州,還暴露了自身軍事與外交的軟弱,導致金人南下,發生靖康之恥,北宋滅亡。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趙佶只有藝術家的浪漫,對敵人根本不求甚解,只憑喜好治國,因而難免會有短視與輕率。
這就如同在歷史的長河中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層層波瀾,最終將北宋王朝推向了覆滅的深淵。
趙佶對于燕云十六州的地理范圍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更勿論其戰略意義之重。在他的御筆書信中,那模糊的“燕地并管州縣”六個字,不僅是對國家領土主權的輕慢,更是對子孫后代命運的草率。
當然,趙佶只是不太了解遼金這兩個敵人,并不是說他缺乏分辨能力,尤其是在文章等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方面。
所以,趙佶自然知道,單論這篇策論,莫儔勝過他一籌。
趙佶以為趙俁在跟他“要人情”,他立即拜道:“謝陛下維護。”
不想,趙俁卻搖搖頭:“此事確與你有關,不然,莫儔也不可能先得探花,再得榜眼。”
見趙俁承認了他的猜測,甚至是承認了世人“徇私舞弊”的指責,趙佶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說什么為好。
他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甚至是一個很自負的人。
他之所以愿意放棄王爵,跑去參加科舉,就是因為,他自信絕對能奪取狀元之位,讓他徹底擺脫宗室的束縛,為他自己正名。
他甚至都想過,在他奪取了狀元之位后,世人的評價是,當初如果由他來繼承皇位,趙宋王朝肯定會變得更好。
誰想,半路殺出來了一個莫儔,不僅寫得一手好文章,還很懂遼金之間的事。
關鍵,科舉考的不是藝術,而是治國、經世致用之學,是關乎國家興衰、民生疾苦的深邃智慧。
趙佶心中雖有萬般不甘,卻也不得不承認,他在這方面的造詣,確實不及莫儔。
趙佶有些垂頭喪氣,覺得他還是有些草率了,把科舉想得太簡單了,要不是趙俁徇私舞弊幫他拿到了狀元之位,他可就丟人現眼了。
這里趙佶還是很感激趙俁的。
然而,趙佶萬萬沒想到,趙俁語氣一轉,又說:“若是沒有你,莫儔必不得一甲,二甲朕都未必會錄取他。”
“甚么?!!!”
趙佶怎么都沒想到,如果不是為了幫他,趙俁沒準會將莫儔打成三甲!
‘那我豈不是必入三甲之列?’
想明白個中關鍵,驕傲自負的趙佶,真接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