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迪烏也跟著附和:“臣等在汴梁多日,見大宋物阜民豐,法度嚴明,方知何為‘正統’,大國行事,合乎天道,順應民心。我家皇帝渴望能與大宋締結秦晉之好,共謀發展,互市通商,共享太平盛世。再懇請陛下,念及我女真一族飽受契丹欺凌之苦,賜予冊封,使我大金得以正名,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趙俁微微頷首,目光深邃,似在權衡利弊,又似在展望未來:“兩國交好,互市通商,自是利國利民之事。”
新建立的政權尋求大國冊封,本質上是通過借助外部權威鞏固自身合法性、獲取實際利益的策略,金國建立初期尋求趙宋王朝或者遼國冊封便是典型。
要知道,新政權剛建立時,統治基礎往往不穩,需要通過“冊封”這一形式,向國內民眾、部族或其他勢力證明自身地位的“正統性”。
而且,東亞世界長期存在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朝貢體系”,“冊封”被視為政權獲得“天認可”、“正統性”的象征。
對少數民族政權而言,得到傳統大國(如宋、遼)的冊封,能向部眾傳遞“自身統治符合普遍秩序”的信號,減少內部質疑。
女真長期受遼統治,完顏阿骨打反遼建國后,通過趙宋王朝或者遼國的冊封,可讓女真各部及被征服的其他部族承認其領導地位,避免內部分裂。
而且,古代政權間的交往中,“冊封”是確立彼此關系的重要方式。新政權通過大國冊封,能被納入現有國際體系,獲得其他勢力的承認。
若未獲冊封,新政權可能被視為“叛逆”、“蠻夷”,面臨被其他政權聯合打壓的風險。反之,得到大國認可后,可減少外部軍事干涉的可能,為自身發展爭取空間。
現如今,金國雖然在軍事上連戰連勝,但仍需這樣的認可,向周邊部族展示“已獲大國承認”,提升自身威懾力。
關鍵,冊封往往伴隨實際的政治、經濟好處:
經濟層面:獲得冊封后,可名正言順地與大國開展貿易(如通過“朝貢”換取賞賜,或進入對方市場),獲取急需的物資(如鐵器、絲綢、糧食等)。
政治層面:可能獲得大國在軍事上的間接支持(或至少不干涉),甚至借助大國的力量牽制其他對手。
對金國而言,原來可以通過與遼國貿易獲得商品和生活用品,緩解自身經濟的短板。而現如今遼金已經發生了戰爭,遼國肯定不會再資敵了。這時,金國如果能夠跟趙宋王朝交易,則無疑為金國打開了一扇通往繁榮與強大的大門。趙宋王朝,這個坐擁天下繁華,商貿四通八達的天朝上國,其市場之廣闊,物資之豐富,足以讓任何一個渴望發展的政權心動不已。
總之,如果能夠得到趙宋王朝的冊封,通過依附現有權威,金國能快速解決合法性危機、融入國際體系,并換取實際利益。
為此,金使這次給趙俁帶來了大量的貢品。
別的不說,單單是長白山野生千年人參,就給趙俁送來了十箱。
可謂是誠意滿滿,也是充滿了期待。
趙俁問一眾大臣:“金國求我大宋冊封,你等意下如何?”
其實,對于此事,趙宋王朝這邊已經快吵翻了天。
支持聯金滅遼的大臣認為,燕云十六州被異族占據已逾二百多年,這不僅是地理上的失地,更是趙宋王朝歷代君臣難以釋懷的國恥。如今遼國國力日衰,金國崛起迅猛,金軍在對遼軍的戰事中屢戰屢勝,關鍵趙宋王朝前所未有的強大,只要宋金兩國聯合,肯定能一鼓作氣滅掉遼國收回燕地五州、平灤營三州以及所有關隘,憑此險要之地鞏固北疆邊防,徹底了卻先帝們的遺愿。
況且,遼國長期以來對趙宋王朝并非毫無覬覦,如今其勢已頹,若不抓住機會,待其緩過勁來,或是女真獨吞遼地后勢力更盛,趙宋王朝將錯失收復失地的最佳時機。
反對聯金滅遼的大臣,則秉持著穩健保守的態度。他們強調,宋遼兩國自澶淵之盟后,已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邊境無大規模戰事,尤其是上次趙俁御駕親征大敗耶律延禧后,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榷場貿易互通有無,既節省了巨額軍費,也讓民生經濟得以休養生息。
他們認為,宋遼兩國好不容易才獲得了真正的和平,一旦主動毀棄,便是失信于天下。
更讓他們憂心的是,女真部族雖戰力強悍,卻如同未被馴服的猛獸,今日能反遼,明日難保不會將矛頭對準趙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