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遼國雖弱,卻正好可以充當趙宋王朝北方的一道屏障,若遼國覆滅,趙宋王朝則將直接與新興的金國接壤,屆時面對虎狼之師,恐無險可守,后果不堪設想。
他們認為,貪圖一時的失地之利,而引狼入室,實在是得不償失,絕非治國良策。
兩派各執一詞,一方著眼于百年國恥與戰略機遇,一方堅守和平盟約與潛在風險,雙方誰都不肯退讓。
這幾天,趙俁之所以沒有見金使,也是因為雙方沒能吵出一個結果。
最后,這事還得是趙俁親自拿主意。
在跟張純以及一眾宰執商量過后,趙俁決定,跟遼金兩國全都交往,誰弱就幫誰,促成鷸蚌相爭之勢,讓他們互相消耗,就像當年遼國用西夏不斷給趙宋王朝放血一樣。
這雖說有點不講武德了,但大國博弈往往復雜又現實,拼的不只是表面的規則,更是綜合實力——經濟的韌性、科技的突破、軍事的底氣,還有對國際格局的把控力。
說到底,大國競爭最終還是要看誰能在長期競爭中穩住陣腳,把手里的牌打好。
所以,趙俁的決定得到了趙宋王朝的大多數大臣的認可。
畢竟,這么做的結果是,不僅趙宋王朝會安全處于不敗之地,還能不斷削弱遼金兩國,關鍵還能在遼金兩邊撈好處。
趙俁君臣達成一致之后,趙俁才宣金使覲見的。
此刻,趙俁問臣下意見,蔡京立即上前一步,“仗義執言”道:“陛下,金受遼欺壓日久,今反遼自保,與遼苦戰二年,此時求冊封,一來是借我大宋聲威穩固自身,二來也是想與我朝深結同好。依臣之見,可暫許其請,再遣使赴金,議定冊封禮儀與歲貢細則。”
“蔡京的意思”是,可以冊封金國,但金國得成為趙宋王朝的藩屬國,年年納貢,歲歲來朝。
換而言之,蔡京這是想將冊封金國當成一筆交易。
不等金使表達意見,趙俁就說:“趁火打劫豈是大國風范,更非王者之道。我朝自太祖開國以來,以仁義立國,以和為貴,豈能在他人危難之時,行此不義之舉?”
蔡京聽言,立馬與趙俁打配合道:“陛下圣明,恁地時,我大宋可依他所請,先冊封他金國皇帝為‘大圣皇帝’,至于細節,可遣使去金國細談。”
趙俁說:“大善,正合朕意,禮部著手冊封事宜、禮器,著趙良嗣為冊封使,馬政為副使,出使金國,冊封金國皇帝為“大圣皇帝”,不得有誤。”
曷魯與大迪烏大喜,當即跪地行大禮感謝趙俁的慷慨。
趙俁微微一笑,讓曷魯與大迪烏去蔡京府上,商議細節。
三日后,趙良嗣、馬政、呼延慶、馬政的兒子馬擴等帶著冊封所需的禮器與國書,以及趙俁送給完顏阿骨打的玻璃鏡、玻璃窗、香皂、各種各樣的奢侈品、各種各樣可以久放的果蔬,前往金國。
金使前腳剛走,遼使后腳就在接伴使的陪伴下,來到了趙宋王朝,照例住進了都亭驛,等著趙俁接見……
……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