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知趙俁真有聯金滅遼之意,蕭得里底和韓昉頓時就傻眼了,連忙向蕭普賢女問計。
想當初,耶律延禧剛繼位,從同樣昏庸不已的遼道宗耶律洪基手上接過來的遼國,雖然已經由盛轉衰,但形勢還遠沒有現在這么糟糕。
關鍵那時遼國還有西夏這個盟友。
就這樣,遼國都打不過趙宋王朝。
最后還是靠送三位契丹公主和一大堆女人(甚至是將耶律延禧的文妃蕭瑟瑟和她腹中的女兒耶律余里衍以及耶律延禧的嬸娘蕭普賢女送給趙俁),又退回所有歲幣、將燕云十一州還給趙宋王朝,遼國才勉強保住了江山社稷。
現如今,遼國丟了燕云十一州和數千萬歲幣被趙宋王朝重創,又被耶律延禧這個昏君折騰了快十年,北方的女真還起兵反遼奪了東北的大片疆土包括遼國的四京之一的東京,而且遼國境內到處都是起義和叛亂,遼國的形勢比十年前糟糕了十倍都不止。
反觀趙宋王朝這邊,原來最能掣肘趙宋王朝的西夏已經被趙宋王朝給消滅了并消化了,一塊被趙宋王朝消化了的還有青唐地區和燕云十一州,關鍵,隨著趙俁的改革成功,趙宋王朝變得更富有、更強大了。
此消彼長之下,單單是一個趙宋王朝,就能滅了遼國。
更何況,趙宋王朝還有一個實力不弱的盟友金國?
這要是讓宋金兩國真結上盟了,并且兩國結盟的目標還是消滅遼國,遼國真是一點繼存的機會都沒有了。
形勢如此明顯,即便是傻子都能看出來,遼國肯定得想方設法說服趙宋王朝放棄消滅遼國,最好能說服趙宋王朝支持遼國剿滅金國,不然遼國就完了,更何況蕭得里底和韓昉又不是傻子,而是遼國的重臣和遼國的后起之秀。他們深知,遼國的命運已懸于一線,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
可問題是,想說服趙宋王朝放棄消滅遼國,談何容易?
是。
自從《澶淵之盟》以后,宋遼之間只是在十年前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沖突,然后就又迅速恢復了和平,雙方的貿易甚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可遼人十分清楚,在《澶淵之盟》發生之前,遼宋兩國都想干掉對方完成大一統,解決自己最大的心腹大患。
《澶淵之盟》之所以爆發,根源就在于遼國蕭太后與遼圣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南下,一路勢如破竹直抵黃河北岸的澶州,劍鋒直指趙宋王朝的都城開封府。彼時遼國國力鼎盛,蕭太后雄才大略,意圖一舉蕩平中原,將趙宋王朝納入遼國版圖,徹底終結南北對峙的局面。
然而,趙宋王朝雖在初期戰事中節節敗退,卻在澶州一線穩住了陣腳。宋真宗在寇準等主戰派大臣的力諫下御駕親征,極大鼓舞了宋軍的士氣。更關鍵的是,遼國先鋒大將蕭撻凜在澶州城下被宋軍床子弩射殺,這一意外讓遼軍銳氣大挫,也讓蕭太后意識到滅宋并非易事——宋軍雖不善野戰,卻擅長守城,澶州城防堅固,遼軍久攻不下,后方補給線又過長,隨時可能被宋軍截斷。
而趙宋王朝這邊,雖有澶州之險,卻也深知遼國騎兵的強悍,若執意開戰,即便能擊退遼軍,自身也必將損失慘重,更何況朝堂上主和派呼聲頗高。
雙方就這樣陷入了“誰都吃不掉對方”的僵局:遼國滅宋的野心受阻,趙宋王朝也無力北伐收復燕云。
最終,在雙方都不愿再打下去的現實面前,《澶淵之盟》才應運而生——遼國放棄滅宋,趙宋王朝則以歲幣換和平,這本質上是勢均力敵下的妥協,而非真正的和解。
在那之后,遼國雖然不再直接跟趙宋王朝交戰,但遼國始終用西夏給趙宋王朝放血,不斷消耗趙宋王朝的國力,讓趙宋王朝這百余年時間,一直都不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