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憑借遼國暗中支持的戰馬、軍械與戰略情報,在西北邊境與趙宋王朝展開了無休止的拉鋸。
好水川、定川寨等大戰中,宋軍動輒損兵數萬,尸橫遍野的慘狀每年都在邊境上演。撫恤陣亡將士的錢財每年就要耗去趙宋王朝國庫的三成,更別提為補充兵力而持續征收的賦稅,層層盤剝下,民間疾苦早已不堪重負。
而西夏的騎兵如同附骨之疽,時常繞過宋軍防線,突襲秦州、渭州等富庶州縣。他們掠走糧草、牲畜、人口,燒毀農田與村落,僅康定元年那次突襲,就導致關中平原千里沃野化為焦土,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趙宋朝廷為安置災民、重建城防,耗費的錢財相當于全國半年的鹽稅收入。
更讓趙宋王朝頭疼的是,為了防備西夏入侵,不得不常年在西北屯駐四十萬大軍,軍餉、糧草的轉運成本驚人,僅陜西路的軍費支出就占了全國財政的一半以上,硬生生拖慢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
遼國則坐觀趙宋王朝與西夏互相消耗,每當西夏戰事不利,便以“調停”為名向趙宋王朝施壓,逼迫其割讓土地、增加“歲賜”給西夏,實則間接讓趙宋王朝的財富通過西夏流入遼國。
這百余年里,趙宋王朝就像被遼國用西夏這把鈍刀反復切割,雖未致命,卻始終血流不止,國力被一點點蠶食,連王安石變法都難掩西北戰事帶來的巨大窟窿。
遼人對此心知肚明。
如今回想起來,那些年趙宋君臣為邊境戰事焦頭爛額的模樣,更反襯出此刻遼國自身的絕境——當年用在趙宋王朝身上的手段,如今正以更猛烈的方式反噬遼國。
十年前,那一戰,趙宋王朝大敗遼國時,其實就有望消滅遼國了。
可在最后關頭,是西夏幫遼國擋下了那致命的一刀。
這才讓遼國又茍延殘喘了十年。
如今時移世易,當年的平衡早已被打破,再也沒有第二個西夏可以為遼國擋刀了。
蕭得里底和韓昉心里很清楚,當年《澶淵之盟》是勢均力敵的產物,后來趙俁同意跟耶律延禧議和,那是因為趙俁一心想要消滅西夏,不想節外生枝,如今宋強遼弱,趙俁已經消滅了所有后顧之憂,趙俁若想撕毀盟約,他們連討價還價的資本都沒有。
關鍵,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趙宋王朝不趁現在這個天賜良機消滅遼國,那更待何時?待遼國休養生息,卷土重來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幻想。
遼國內憂外患,早已是風雨飄搖中的殘燭,隨時可能熄滅。
而趙宋王朝,正如日中天,兵強馬壯,士氣高昂,正是實現歷代皇帝遺愿,一統天下的最佳時機。
等遼國喘息過來,或是金國崛起到無法遏制的地步,趙宋王朝再想圖謀霸業,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歷史的車輪從不停歇,機遇總是稍縱即逝,對于趙俁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而言,他顯然不會讓這樣的機會白白溜走。
面對這樣的局面,蕭得里底和韓昉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寄希望于對趙俁十分了解的蕭普賢女。
蕭普賢女也沒跟蕭得里底和韓昉藏著掖著,而是直截了當地說:“我有上中下三策。”
蕭得里底趕緊請教:“請娘娘救我大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