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趙良嗣等人冊封完顏阿骨打為大圣皇帝時,蕭得里底和韓昉也返回到了遼上京,見到了耶律延禧君臣。
蕭得里底和韓昉當即就將趙俁見了金使,答應冊封完顏阿骨打為大圣皇帝,而且趙宋王朝有可能會與金國聯合滅遼,蕭普賢女給的上中下三策,以及他們這次出使趙宋王朝根本就沒有得到趙俁的接見,原原本本的告訴給了耶律延禧君臣。
早蕭得里底和韓昉派回遼國的人,就已經告訴耶律延禧君臣,宋金有可能聯合滅遼。
對此,不論是耶律延禧,還是遼國的一眾大臣,全都深信不疑。他們將心比心,如果將趙宋王朝與遼國易位處之,他們肯定會跟金國聯合,滅掉宿敵趙宋王朝,然后再消滅金國完成大一統,就像當初他們聯合西夏不斷給趙宋王朝放血,等待消滅趙宋王朝的機會一般。
這就是所謂的“遠交近攻”,千古以來,列國紛爭,皆循此道。
這也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碾過無數國家的興衰更迭,其中蘊含的邏輯與法則,往往冷酷而直接。
耶律延禧心中雖有不忿,卻也深知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逆轉。他目光深沉,掃視過殿下的群臣,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奈:“宋金若聯手,我遼國危矣。然則,我大遼立國百余年,豈會輕易言敗?諸位愛卿,可有良策以應之?”
結果,偌大的遼國,給出的應對之法,竟然也只是蕭普賢女的三策。
而且,因為一眾遼國大臣不能像蕭普賢女一樣影響趙俁,他們給的策略可行性更低。
比如,蕭普賢女提出的上策,割讓燕地五州、平灤營三州及所有相關關隘,爭取到趙宋王朝的全力支持,借趙宋王朝之勢剿滅金國,他們只能做到,割讓了這些地區,可以確保,趙宋王朝不會再幫金國,他們遼國可以集中全力消滅金國。
比如,蕭普賢女提出的中策,孤注一擲,集結所有兵力,同時尋求與金國有宿仇的高麗的援助,集兩國之力與金國決一死戰,一些遼臣也想到了,但他們卻沒有把握穩住趙宋王朝,讓趙宋王朝作壁上觀。
再比如,蕭普賢女提出的下策,賄賂趙俁,不少遼臣也想到了,但他們卻沒把握讓趙宋王朝暫時保持中立。
這么一看,蕭普賢女還是能起到很關鍵的作用的,以至于遼國方面不得不重視這個女人。
老實說,耶律延禧真不希望起到關鍵作用的人是蕭普賢女,他更希望這個人是耶律南仙或者另外三位契丹公主,哪怕是被他拋棄的蕭瑟瑟也好啊。
耶律延禧很清楚,耶律南仙等人才是真正對遼國有感情的,蕭普賢女這個女人……老實說,耶律延禧真猜不透這個女人的腦袋里想什么?
而且,耶律延禧清清楚楚地記得,當初蕭普賢女離開燕京前往趙俁那里時,對他表現出來的厭惡。
這讓耶律延禧很不愿意將寶押在蕭普賢女這個對他一點好感都沒有的女人身上。
然而,現在的形勢是,遼國實在是沒有更好的路可以走,最好的選擇似乎也只有從蕭普賢女給出的這三個選擇中挑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