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延禧將一眾遼臣聚集起來,詢問對策。
耶律淳、蕭奉先、蕭乙薛等遼國的重臣全都到場。
大殿之內,燭火搖曳,映照出一張張凝重而焦慮的臉龐。
耶律延禧的目光在群臣間徘徊,似乎在尋找那一抹能照亮黑暗的希望之光。
自從上次耶律延禧敗于趙俁之手,耶律淳就一直在擔任燕京留守,極力消除耶律延禧那一敗對遼國的影響,因此深得民心,人稱燕王又謂九大王、覃湘大王。
作為焦點之地燕地中遼國的最高長官,作為皇室后人,耶律淳很為遼國的前途和命運擔憂。面對眼前亂局,他想有所作為,可是又感到束手無策。
大遼帝國這個曾經叱咤風云的草原帝國,現在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自從趙俁從他手上搶走蕭普賢女,在對上趙宋王朝時,尤其是在對上趙俁時,他總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以至于,他每晚都在王府中自酌自飲,他覺得,惟有酒才能麻醉自己的痛苦精神,才能稀釋自己的無限悲涼。
而每當喝多了,他就會想起蕭普賢女,這個差一點點就成了他的王妃的女人,這個他現在想來哪哪都好極了的女人。
只可惜,他無能,讓趙俁搶走了蕭普賢女,為他留下了一生都無法抹去的傷痛。
他聽說,蕭普賢女給趙俁生了三個兒子。
再想想他唯一的兒子耶律阿撒又十分不爭氣,竟然想跟耶律章奴等一塊叛變擁立他謀朝篡位,要不是他當機立斷斬了蕭敵里等人,又親自率軍剿滅了耶律章奴等人的叛亂,遼國可能早就大亂了。
他忍不住去想,要是蕭普賢女能給他生三個兒子該有多好。
總之就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如今,得知蕭普賢女給了遼國上中下三策,耶律淳本能就想支持蕭普賢女,而且他很想采納蕭普賢女的上策,他心中暗自思量,‘她素來聰慧,又熟知大宋皇帝,或唯以割地換得大宋支持,我大遼方能保存江山社稷。’
蕭乙薛是契丹貴族,歷任要職,面對金軍的逼近,他多次率軍抵抗,對遼國和耶律延禧忠心耿耿。
蕭乙薛認為,遼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唯有置之死地才能后生,所以,他主張采納蕭普賢女的中策,聯合高麗,跟金國決戰,只要遼國打贏了,或許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蕭奉先,耶律延禧的寵臣,遼國的第一奸臣,他的弟弟蕭嗣先敗了與女真的關鍵之戰,他的另一個弟弟丟了遼東京,這都是導致金國崛起、遼國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按說,蕭奉先有推卸不掉的責任,別說丟官了,他就算是因此被誅殺,都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