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機前軍,都統韓世忠,都監詹度,副都統趙立;
神機中軍,都統王稟,都監宗澤,副都統王彥;
神機后軍,都統翟興,都監陳遘,副都統翟進;
神機左軍,都統張俊,都監張叔夜,副都統李彥仙;
神機右軍,都統吳玠,都監劉韐,副都統王德。
趙俁同樣做了調整的還有四輔軍。
北輔軍,都統劉法,都監李邈,副都統劉翊;
南輔軍,都統種師中,都監折彥質,副都統郭忠孝;
東輔軍,都統種師道,都監仇悆,副都統姚友仲;
西輔軍,都統何灌,都監徐徽言,副都統霍安國。
除此之外,趙俁還對西軍、虎賁軍、一眾禁軍的將領和都監做了調整。
總之,經過這次調整,趙俁將那些有能力又忠誠的帝國新星提拔起來,放在關鍵位置上,確保趙宋王朝能應對任何強度的戰斗。
調整過后,趙俁下圣旨,要求各軍積極訓練,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大戰。
而最重要的神機軍,包括四輔軍,趙俁不僅讓李琳一直幫自己盯著,一有時間,他就親自去神機軍視察。
就比如今天,趙俁就隨機選中了神機右軍。
……
日上中天,陽光直灑在神機右軍的營地,旗幟在微風中獵獵作響,趙俁一行人踏著整齊的步伐步入這片充滿肅殺之氣的訓練場。
只見,神機右軍的訓練場上劃分出了數個區域,各區域內的士兵正依照不同科目進行操練,動靜之間透著嚴明的章法。
隊列訓練區里,將士身著棉甲,或扛著李琳銃,或手持神臂弓,他們排成整齊的橫列與縱列,隨著教頭的口令邁步、轉身、立定。腳步聲踏在地面上,竟如同一人所為,連呼吸的節奏都漸漸趨同。偶有士兵腳步錯亂,立即就有教頭以木棍擊打,讓他們在最短時間內找到隊列的節奏,直至整個隊列變得嚴絲合縫的方正,仿佛一塊在地面上移動的鐵板。
炮兵訓練區則更為震撼。數門李琳炮架設在校場邊緣,炮口直指遠處的靶標。炮兵們分成小組,有的負責搬運炮彈,有的校準炮身,有的清理炮膛,動作嫻熟得如同演練過千百遍。隨著教頭一聲令下,一名炮兵猛地點燃引線,火炮轟然作響,鐵彈呼嘯著掠過半空,精準砸中百米外的土墻,頓時塵土飛揚。隨后,士兵們迅速上前清理炮膛、重新裝填,整個流程行云流水,不過片刻便完成了二次發射的準備。
虎蹲炮的訓練雖然沒有這么繁瑣,但其精準與迅猛卻同樣令人嘆為觀止。這些迫擊炮一樣的虎蹲炮被快速架好,炮口微微上揚,仿佛蓄勢待發的猛獸。三名炮手,分工明確,有人負責瞄準,有人負責裝填火藥與彈丸,有人負責掩護和做替補。隨著教頭一聲令下,數門虎蹲炮幾乎同時開火,震耳欲聾的炮聲在訓練場上空回蕩,彈丸如雨點般傾瀉在遠處的靶標上,掀起一片片塵土與碎石。
投轟天雷的士兵們則在另一側的空地上操練。他們每人腰間掛著三顆手榴彈一樣的轟天雷。訓練時,士兵們拉開引信,先助跑幾步,借著轉身的力道將轟天雷擲向數十步外的土坑。引信燃燒的“滋滋”聲與重物落地的悶響交織,片刻后,土坑中接連爆發出沉悶的轟鳴,碎石與泥土被掀飛數丈高。教頭在一旁記錄著投擲的距離與準度,不時喝令調整姿勢——既要投得遠,更要確保落地時引信恰好燃盡,不要被敵人撿到扔回來。
三三陣型的訓練最見默契。每三名士兵組成一個小陣,三人或持李琳銃,或持神臂弓,呈品字形站位。隨著號令,三人步伐協調,前進時相互掩護,后退時交替斷后。遇到模擬的“敵軍”沖陣,前排銃響過后,后排手持李琳銃或神臂弓的將士便如飛蝗般跟上,隨即三人迅速變換位置,為下一輪射擊騰出空間,整個過程中,三人的間距始終保持在三步之內,配合得密不透風,若是遇到需要近身戰之時,手持李琳銃的士兵立即上刺刀,手持神臂弓的士兵則扔下神臂弓從背上抽出大刀。
格斗訓練區的規模稍小,士兵們或是手持帶刺刀的李琳銃,或是手持大刀,正在與木人樁或同伴對練。不過他們的刺刀或刀法并不追求花哨的招式,多是刺、劈、砍、格擋等簡潔實用的動作,尤其注重在銃箭用盡后,如何用刺刀或大刀快速破開近身之敵的防御。教頭在一旁強調:“遠程才是根本,拼刺刀及刀法只為保命!若讓敵人近身,你們的命就已經沒了一半,若不拼命,剩下那一半也沒了!”
整個訓練場中,遠程打擊的訓練才是核心。李琳銃手和神臂弓手們站成數排,訓練著三段式射擊。箭矢離弦的“咻咻”聲不絕于耳,箭簇盡數釘在遠處的靶心上,密集得如同刺猬的尖刺。而李琳銃的射擊聲則更為清脆,士兵們按照隊列輪流舉銃、瞄準、扣動扳機,鉛彈穿透靶紙的孔洞整齊排列,硝煙散去后,銃手們立刻俯身裝填火藥,動作快得幾乎連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