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而言之,現在根本就不是趙俁跟完顏阿骨打翻臉的時候,那趙俁肯定不能拒絕完顏阿骨打的“好意”。
再有就是,就算趙俁想將這些遼國美人還給耶律延禧,他也得能找到耶律延禧才行啊。
在完顏阿骨打率兵攻打遼上京之前,耶律延禧就帶著他的妃嬪、兒女以及部分親信跑了,現在鬼知道他們在哪?
趙俁叫住了還在斥責趙良嗣等人的蔡京:“算了,他幾個也不想如此,此乃金主陽謀,防不住的。”
見趙俁如此理解他們,趙良嗣等人感激涕零,趙良嗣更是解釋道:“啟奏陛下,臣等面對如此局面實不知該如何是好,臣等甚至想制造海難將她們皆沉入大海,奈何茲事體大,臣等不敢冒然處置,只能將她們帶回聽候陛下發落。”
將這些遼國美人全都沉入大海,也避免不了宋遼結仇,沒用的。
只能說,完顏阿骨打還是高明,他的離間計幾乎無解。
趙俁安慰趙良嗣等人:“無妨,你幾個至少又為朕的后宮添了一百多美人,算你等功過相抵了。”
誰都能聽得出來,趙俁這是一句玩笑話,也是趙俁不想追究趙良嗣他們幾個給出來的借口。
趙俁又不是沒見過女人,怎么可能把這一百多個遼國美人放在心上?
事實就是,這一百多個遼國美人就是燙手的山芋,趙俁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笑著接也得接,哭著接也得接,所以,他才故作輕松,以一句玩笑話化解了趙良嗣等人的尷尬,同時也向在場眾人展示了他作為帝王的胸襟與氣度。
等趙良嗣等人下去了之后,蘇軾問趙俁:“陛下,事已至此,我大宋該如何應對?”
趙俁想了想,說:“先聯系上遼主再說……”
……
之前趙俁御駕親征時,耶律延禧被趙俁困在燕京城,趙俁利用這一點,將被遼國勒索去的歲幣全都要了回來,又搶回來了燕云十一州。
經此一事了之后,耶律延禧就暗暗發誓:以后絕不會再讓任何人捉到自己!
而且,在耶律延禧看來,這事很好解決,‘誰打我,我就跑,我大遼疆域廣大,東到大海,西到流沙,北到臚朐河,南到涿州,幅員萬里的一個大國,我只要跑到敵人找不著我的地方,我就安全了,我就可以繼續打獵了。’
耶律延禧甚至都想通了,‘我干嗎跟趙俁、阿骨打他們較那個勁兒啊,他們太厲害了,都是當世英雄,我不是,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我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
耶律延禧甚至連安利他自己的話術都想好了,‘我是打獵的,又不是打仗的,我打不過趙俁,也打不過阿骨打,那我射殺野獸,這怨氣不就發泄了嗎?就當這只鹿是趙俁,那只鹿是阿骨打,我把那只虎當作宋軍,把這群狼當作金兵,我一箭箭射出去,不就等同于在戰場上擊敗了他們嗎?’
如此一想,耶律延禧的心境豁然開朗,仿佛找到了逃避現實、自我安慰的世外桃源。
耶律延禧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箭無虛發,將那些象征著敵人的身影一一擊落,讓他的心境竟奇跡般地平和了下來,仿佛那連綿不絕的戰火與紛爭,都與他無關,他只是一個逍遙于草原之上的獵人,追逐著風與自由。
于是,耶律延禧便開始了他逃亡生涯中的“狩獵療法”。每當心中煩悶之時,他便悄悄率領親信,深入茫茫草原,追逐那些無辜的生靈。箭矢劃破長空,帶著他的一腔怨憤,精準無誤地射向目標。每當獵物應聲而倒,他總會仰天長笑,仿佛那倒下的不是鹿或兔,而是令他聞風喪膽的趙俁與完顏阿骨打。
就這樣,耶律延禧邊打獵、邊向著遼中京逃去。
沿途,耶律延禧目睹了因連年戰亂而荒蕪的土地,見證了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慘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