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俁知道耶律延禧是扶不起來的阿斗,他壓根兒也沒想過真扶耶律延禧,甚至已經想到了耶律延禧會跟歷史上一樣丟掉遼東京、遼上京,甚至丟掉遼中京,變成一只徹頭徹尾的喪家犬。
這也正是趙俁想要的結果。
因為只有那個時候,趙俁向耶律延禧拋出橄欖枝,耶律延禧才有可能上鉤。
可趙俁千算萬算,怎么都沒算到,自己都已經把蕭瑟瑟帶回趙宋王朝十年了,耶律延禧竟然還能干出將耶律余睹逼到金國自廢武功增強敵人實力的蠢事。
這么說吧,趙俁不怕耶律延禧丟失城池,反正那些城池也不是趙俁的,耶律延禧隨便丟,跟趙俁半點關系都沒有,趙俁只是不想讓耶律延禧丟失軍隊,因為這都是跟金軍互耗的炮灰。
其實,只要趙俁想要,他絕對能招攬不少遼軍。
趙俁沒派人去招攬,都有大量的遼人逃到了趙宋王朝。
這趙俁要是特意派人去招攬,那搞不好會將一半遼國的軍隊都招過來。
那趙俁為什么不去招?
當然不能招。
趙俁又不傻,哪能不知道,把這些烏合之眾招來,可不是得到了一大堆強軍,而是得到了一個極為沉重的包袱。
在這個時代養一支軍隊,那可不是把人拉過來管頓飽飯就行的事。
這筆開銷,算一算的話,都能嚇死個人。
先說最基本的糧草。
別說幾十萬人敞開了吃,一天就得消耗上萬石糧食。春天要備夏糧,秋天得囤冬儲,還得專門派人千里迢迢運到軍營,路上耗損的、被押送兵丁克扣的,往往比實際送到的還多。
別說眼下這亂世,就是和平時期,遼國都得從趙宋王朝買糧。
趙宋王朝要是接收了這幾十萬遼軍,這糧就往遼國運吧,絕對是一運一個不吱聲。
再看軍械。
刀槍劍戟得開爐鍛造,好鐵得從礦山里挖出來,鐵匠得給工錢;
弓箭的弓弦要用牛筋,箭簇得用好鐵,一把好弓能抵得上尋常人家半年的嚼用。
更別說騎兵了,一匹戰馬的價錢,夠買十畝良田,有時還得喂精料,花錢如流水。
這些遼軍大多是敗兵,手里的兵甲馬匹什么的早就丟得七零八落,真要收編過來,趙俁肯定得掏錢給他們從頭到腳換一遍裝備。
這筆錢扔出去,能在汴京城修十座宮殿。
還有軍餉和賞賜。
平時要按月發餉錢,不然士兵憑什么賣命?
逢年過節得給犒賞,打了小勝仗得發獎金,萬一有人受傷致殘,還得給安家費。
拿趙宋王朝的禁軍來說,一個普通步兵每月的餉銀,夠養活一家三口,這還是和平年月的標準。
要是收編來的遼軍也按這個數發,幾十萬張嘴等著領錢,戶部的官員怕是得天天哭著去國庫搬錢。
更別說服裝、棉被,行軍時的帳篷,將士受傷生病時的藥品,陣亡后給家屬的撫恤,軍營里的營房、馬廄,哪一樣不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