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行動導致袁崇煥被殺。
幾年后,清軍第二次兵分四路,以大同宣化一帶為主攻方向,分別破關口而入,再次進入中原進行劫掠。
接下來,英親王阿濟格率軍入關,攻克十二城,五十六戰皆勝,俘獲大量人畜,斬殺明軍不計其數。
再接下來,多爾袞作為清軍的前線總指揮,率軍入關,攻占濟南府,將濟南城搶劫燒毀一空,俘獲人畜四十六萬二千三百。
崇禎不顧明軍野戰不如清軍的現實,命令盧象升與清軍進行野戰,導致明軍戰敗,盧象升戰死。
崇禎又緊急調遣正在圍剿李自成的孫承宗和洪承疇回師救援,導致僅剩十八騎的李自成逃出生天。
到了滿清第五次入關,也就是阿巴泰率領清軍入關,殺魯王朱以派以及樂陵、陽信、東源、安丘、滋陽諸郡王官吏等數千人,攻克兗州、順德、河間三府三十州三十六縣共六十六城,俘獲人口三十六萬九千,以及大量牲畜,彼時,清軍的兵鋒一度進入明朝的南直隸省境內的海州,也就是到達后世的江蘇連云港,差一點就飲馬長江了。
在那五次大規模入關行動中,其中有兩次,清軍都是頭一年秋季入關,在中原腹地轉戰了一個冬天,到了第二年的開春才返回關外,三次從北京城下通過,猶如無人之境。
清軍帶著戰利品和俘獲的人口牲畜大搖大擺的從后世的北京盧溝橋上通過,時間長達半個月之久,十幾萬明軍駐守在通州不敢出戰。
天津衛作為北京東部門戶,被清軍占領長達半年以上,等清軍撤退的時候,居然打出了諸公免送的旗號,用來諷刺明軍。
而在滿清入關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的襲擾從未停歇。
大明正統十四年,瓦剌首領也先率領大軍南下,先是在土木堡擊潰明軍主力,俘虜明英宗朱祁鎮,隨后長驅直入,接連攻破居庸關、紫荊關等重要關隘,一路勢如破竹,直逼北京城下。
彼時,大明京師危在旦夕,若不是于謙挺身而出,力排南遷之議,緊急調集兵力、整飭防務,以殘兵弱旅死守北京城,恐怕明朝的國祚早在那時便要中斷。
即便此次危機暫解,蒙古各部的襲擾也未止息,此后的嘉靖年間,蒙古騎兵還曾再度包圍北京,在城郊燒殺劫掠多日才退去。
還有歷史上的蒙古人,他們崛起時,從漠北草原出發,以席卷之勢橫掃歐亞大陸,不僅輕松突破長城防線,更直接滅了金朝,將整個中原納入版圖。在那時的蒙古人眼中,長城不過就是一堆磚石,根本就抵擋不住他們的鐵蹄。
由此可見,無論是燕云的險峻,還是長城的堅固,都無法從根本上遏制游牧民族南下的腳步——生存環境的壓力、對資源的需求,使得游牧民族始終對中原虎視眈眈,即便一時的防線能暫緩沖擊,卻終究擋不住歷史長河中反復上演的南北碰撞。
大宋的歷代皇帝和很多人都認為燕云地區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可事實卻證明,占據燕云,也未必能換來長久的和平。
對此,趙俁有著清晰的認知。
所以,即便收復了燕云地區完成了大一統,趙俁仍舊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