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宋新收復的燕平地區生活之人,不論番漢,全都改左衽為右衽。
至于此前左衽的孔子像,更是全都被砸了個一干二凈,換回右衽,撥亂反正。
所有新收復地區的人,只要是常住人口,全都留頭發——不留頭發,就是不留命。
燕平地區的所有文字全部改成漢字,禁止其它一切文字。
面對大宋朝廷如此強勢,很多遼人,不只是契丹人、奚人、渤海人、阻卜人、室韋人、女真人,還有很多深愛遼國的漢兒,憤憤不平,甚至大罵大宋趁火打劫。
也就在這時,遼廷用契丹文字發布招兵令,內容如下:
我大遼百年基業,曾跨大漠,臨瀚海,四夷咸服。然女真叛主之徒,狼子野心,乘我之隙,破我東京,陷我上京,拔我中京,東北萬里疆土,盡入賊手!
昔日燕云之地,乃漢人舊地,今為茍安,還于大宋,以換我大遼復國之機。
失地未復,故土已還,我遼人何處容身?
契丹兒郎,當記祖宗陵寢何在;漢家子弟,莫忘桑梓田園之痛;奚族、渤海、阻卜、室韋諸部,豈忍家園遭女真踐踏?縱有女真義士,亦應知同族相殘之恥,共拒暴虐!自今日起,凡愿提戈北上,驅女真、復疆土者,不論族屬,皆是我大遼之民!
賊勢雖張,非不可破;我力雖孤,眾志成城。父母送子,當言“不復失地勿還”;妻子勉夫,須道“守土衛家乃丈夫事”。舉義旗,挽狂瀾,收我河山,還我家園!
有勇者,速聚旗下,共赴國難……
燕平地區的各個地方,包括燕京城的各主要街頭上,很快便張貼出了一張張招募遼人北上抗金的文榜。
遼廷還派人騎馬去各個遼人聚集之地宣傳招遼人北上抗金一事。
這引起了遼人的極大關注。
一方面,大宋“往外趕遼人”。
另一方面,大遼招募遼人北上收復失地。
宋廷的官吏已在街衢間插遍了新旗,遼廷的使者也貼了告示,言明宋遼交割已畢,舊遼之民若愿北歸,可隨遼軍撤走;若愿留居,便需依大宋規制,束發易服,入籍為民。
有人看著告示上頭的“北歸”二字,回憶著他們在遼國統治下過的生活;有人則望著布莊里掛出的右衽衣衫,目光在自己身上左衽的舊袍上打了個轉。
一些遼人在爭執,他們有的往腰間系著箭囊,說要隨遼軍北上,擊敗女真人,收復他們遼人的故地;有人卻搖著頭,說遼國已亡,五京皆失,朝廷都只是大宋朝廷下的一個部門,北上就是顛沛流離,就是無家可歸,就是全家都無法安穩的生活,而大宋雖然讓他們改變,卻也是真心想接納他們,不然,為什么費這個勁?
經過幾日的爭執,北歸的隊伍在城門外排起了長隊。有契丹牧民趕著牛馬駱騾驢,其背上馱著卷得緊緊的氈毯;有漢兒工匠背著工具箱,箱子里還藏著遼廷授予的“巧匠”令牌;還有奚族、渤海、阻卜、室韋、女真族的男子,拿上遼廷新發給他們的長槍,告別家人,毅然決然地去為國而戰。
而選擇留下的人,則正忙著換上右衽的衣服,學著漢人留起頭發,并親手將所有帶契丹文字的書籍、金石、簡牘帛書全都賣給大宋朝廷,至于其他契丹文字一律抹掉銷毀。
經過幾日的集結,北歸的遼人,陸續北上,離開燕平地區。風掀起他們的衣角,左衽的袍子在暮色里連成一片,像被扯碎的舊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