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讓宋軍休整了一天,趙俁就任命劉法為都元帥,童貫為都監,宋江為副元帥,宗澤為副都監,率領北府軍、虎賁軍、西軍、神機中軍北伐,去追童貫和他率領的那五萬輕騎,目標是逼金國求和,繳納戰爭賠款,彌補大宋的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遼軍在休整后,也在耶律淳的率領下去奪取遼中京了。
北伐的宋軍離開后,剩下的宋軍繼續打掃戰場。
與此同時,趙俁已經在自己的一眾親軍、神機前軍、神機左軍、神機右軍的護衛下返回了燕京城。
大勝凱旋,趙俁受到了燕地遼民的熱烈歡迎。
自從崛起以后,金人接連發動侵略戰爭,攻城略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讓遼地的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流離失所,給遼地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如今趙俁率軍大破金軍,給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帶來了久違的安寧與希望,燕地的遼民怎能不歡欣鼓舞,又怎能不將趙俁視為救星?
燕京城內,彩旗飄飄,鑼鼓喧天。百姓們自發地走上街頭,夾道歡迎趙俁的歸來。
趙俁騎在高頭大馬上,望著眼前熱情的百姓,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這場勝利,不僅僅是一時的軍事成果,更是大宋重振聲威、贏得民心的關鍵一步。
同時,趙俁也明白,未來的路還很長,金國雖遭重創,卻未必會輕易就范,草原上的諸多部落也有待解決,大宋想要真正在這片土地上站穩腳跟,還有諸多挑戰等待著他。
回到燕京的皇城后,趙俁顧不上休息,立刻召集了手下的大臣和謀士,商討下一步控制草原的計劃。
游牧民族如同一匹難以馴服的野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宋朝時就不多說了。
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兩宋都是亡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到了明朝。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清掃北元殘余勢力,迫使元順帝逃往漠北,但蒙古并未因此消亡,而是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等部,這些部落各自為政,彼此爭斗不休。
朱棣上臺后,更是以五次親征漠北的壯舉,試圖將蒙古徹底納入掌控。
明軍的這些戰役雖重創蒙古勢力,卻未能根除其威脅,蒙古各部如野草一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明朝對蒙古的治理不僅局限于軍事層面。
明朝曾經試圖通過關閉邊境馬市,切斷蒙古獲取糧食、鐵器等物資的渠道,迫使其臣服,但經濟封鎖反而刺激了蒙古的劫掠行為。
后來明朝又試圖通過“以夷制夷”來分化蒙古各部,例如扶持瓦剌對抗韃靼,不過這種策略如同飲鴆止渴。
瓦剌在也先領導下迅速崛起,“土木堡之變”更是成為明朝的奇恥大辱,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北京城岌岌可危,暴露了這種軍事策略的局限性。
即便后期明朝通過“隆慶和議”開放互市,試圖以經濟手段緩解沖突,但蒙古各部仍未真正歸附,邊患依然頻發。
此外,明朝的邊防體系也暴露出嚴重問題,明初設立的奴兒干都司、哈密衛等邊疆機構,因距離遙遠和補給困難等問題,難以長期維持。
加之明朝后期國力衰退,財政開始拮據,邊防軍士常常缺餉,戰斗力更是大不如前。
蒙古首領俺答汗甚至在明朝末期兵臨北京城下,迫使明朝妥協。
這種軍事上的被動,讓明朝始終無法徹底解決蒙古問題。
相比之下,清朝后來的盟旗制度和宗教控制,遠比明朝的衛所制度更為深入和持久。清朝再輔以聯姻和八旗制度,就徹底馴服了蒙古,蒙古各部俯首稱臣,甘愿融入大清版圖,長達數百年未生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