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明朝缺乏對蒙古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利用。蒙古人信奉藏傳佛教,但明朝并未有效利用這一宗教影響力,而是單純依賴軍事和經濟手段,這種單維度的治理方式,使得明朝始終無法在蒙古建立穩定的統治秩序。而清朝在蒙古地區大力扶持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鼓勵蒙古貴族子弟出家為喇嘛,由于喇嘛不能婚娶,蒙古的人口和戰斗力逐漸下降。
到了民國時,蒙古的人口降到了不足五十萬,而當時出家人數仍高達總人口的12.8%。
可見清朝治理草原的手段有多成功。
這些都是大宋可以借鑒的。
在這里,張純給趙俁貢獻了大量可行的手段,她的一些“想法”讓蔡卞等人都拍案叫絕。
趙俁也不吝夸贊張純,甚至問張純想要什么獎勵?
誰想,張純卻對趙俁說:“官家,臣妾不要獎勵,臣妾只想官家夸贊一下我兒趙樘,他剛經歷九死一生……”
說起此事,趙俁心里其實很復雜。
趙樘第一次引起趙俁的注意,就是他、趙壽、趙楷跑去參加科舉,而且還高中了。
當時,趙樘甚至考了個探花,成績竟然比趙佶還好。
那時,趙俁是真記住了趙樘這個兒子。
不過趙俁卻認定了,那是張純押對了題。
現在想想,就算是張純押中了題,當時還不滿十三歲的趙樘能有那樣的表現,也已經很不錯了。
后來,趙樘更是只用了三年時間,就讀到了上舍生,證明他本人絕對不只是靠張純押中題才考中探花那么簡單。
這次趙俁御駕親征,趙樘先是單槍匹馬去說服了生活在古北口的一眾契丹部落交出來了古北口,又在此戰當中,選擇去最危險的第一線去拼命。
趙樘的表現,已經不是一般的耀眼了。
甚至都可以說,如果趙壽有一天不能勝任太子之位或者出了什么意外,趙樘或許是那個最適合接替趙壽太子之位的皇子。
換而言之,張純的目的達到了,她培養出來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兒子、一個非常優秀的皇儲人選。
只是,趙樘太有野心、膽子也太大了,他適合開疆拓土,不適合當個守城之君。
這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畢竟,一個開疆拓土的皇帝后面,最好是一個守城的皇帝,那樣對王朝來說可能更有益處。
而且,趙樘不僅自己去第一線拼命,他還把趙俁未來的元帥岳飛帶去第一線拼命。
這種方式是鍛煉人,但也太危險了,要知道,前線將士的陣亡率可是非常高的,對手還是金軍這么強大善戰的軍隊。
毫不夸張地說,趙樘和岳飛能在此戰中活下來,真是有點運氣。
從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說,趙俁是希望趙樘和岳飛經歷這樣的鍛煉的,因為他們真能從最底層爬起來,才更能堪當大任。
也就是說,張純給趙樘選擇的路線是沒錯的。
可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說,趙俁雖然想讓自己的兒子接受鍛煉,卻不想讓他們真的冒險。
這也是趙俁為什么把自己參加此戰的兒子大多都放在了空心陣中的緣故。
實際上,趙俁不想褒獎趙樘的行為,因為他怕自己別的兒子有樣學樣。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一旦真有那一天,趙俁可就要白發人送黑發人了,哪怕他兒子再多,也不想有這樣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