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老兵啐了口唾沫:“大遼至此,乃皇帝之過,為何要我等殉葬?!”
又有個老兵說:“投了大宋,依舊可以殺女真報仇雪恨,我等何必留在遼國白白犧牲?!”
更有甚者,直接指出,什么家國?連肚子都填不飽,談何雪恥?
這些話像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量的遼軍將士,轉投了宋軍。
大宋方面早有指示,不愿意投大宋的遼人,一概不勉強,并且贊揚對方對大遼犧牲的精神,能幫就幫;而愿意投大宋的遼人,只要留起頭發,改左衽為右衽,一律接納。
大宋方面甚至提出一句口號:不管你原來是什么人,只要你投了大宋,就是宋人。
留頭發能換來暖和的棉衣,改衣襟能端起盛滿熱粥的飯碗,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比虛無縹緲的“復國大業”更能安撫饑腸轆轆的肚皮。
這使得大量的遼軍主動投了宋軍。
耶律淳、蕭干、耶律大石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卻只能裝作看不見。如今的遼國,糧草要靠大宋接濟,軍隊要靠大宋撐腰,一切都靠大宋支持,哪有底氣去斥責大宋挖他們的墻角?
再者說,大宋從不勉強遼人,投不投大宋全憑自愿。
大宋還鼓勵甚至是激勵那些愛國的遼人去與金人交戰。大宋朝廷發出公告,哪怕是遼人誅殺了金人,一顆金人的頭顱都能在大宋控制區找衙門換一貫錢,幫遼國給這些愛國的遼人發獎勵。
當然,遼國都名存實亡了,還堅持幫遼國復國的人也真不多了。
說到底,情懷這東西,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能暖一時,卻暖不了一世。當生存都成了問題,所謂的家國大義、血海深仇,終究抵不過一碗熱飯、一件棉衣、一份能讓家人活下去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遼人偏執地認為大宋虛偽,一邊跟遼國聯合滅金,一邊又挖遼國的墻角,寧可選擇去投金國,也不投大宋。
人心不同,各發其面。
總之,在宋金兩國的瓜分下,遼人越來越少,靠著吸納遼人和高麗人,金國的實力迅速恢復,至少表面上的數字是這樣的。
另一方面,隨著金軍開始適應大宋的火器,宋軍的大炮雖能在局部戰場取得優勢,卻難以適應遼東的復雜地形與金軍的游擊戰術。金軍以逸待勞,依托熟悉的山川村寨不斷襲擾,讓宋軍始終無法徹底掌控遼東的村落與要道。即便偶爾攻占遼陽等大城,也會因周邊據點仍在金軍手中、糧道持續受襲而難以固守,最終只能在“攻而不克、守而難久”的循環中沒有任何進展,眼睜睜看著金國憑借對遼東的韌性堅守,將這場拉鋸戰拖入持久戰。
對金國而言,遼東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容退讓的根基,游擊戰術雖顯被動,卻精準擊中了宋軍的軟肋,讓宋遼聯軍的攻勢始終停留在“奪取一城一池”的表面,無法動搖金國對遼東的根本控制。
面對這種情況,趙俁跟臣僚商量過后,決定“結硬寨,打呆仗”。
也就是,自從大宋奪取了遼東半島以后,就開始修建港口、修路,到哪兒都先扎營,修建堅固的防御工事,不貿然出擊,等著敵人來犯,然后穩扎穩打,一點一點蠶食掉金國。
這個戰略是張純提出來的,也是一眾宋臣根據當初大宋消滅西夏所用的淺攻進筑戰略提出來的穩勝不敗的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