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俁登基前的大宋,朝堂之上多視海洋為畏途,他們眼里的疆土只在陸地的城郭與田疇之間。
那時的海船不過是沿岸漕運的工具,最大的也不過載數百石貨物,更遑論遠洋貿易——對遼國、金國的往來多靠陸路榷場,與高麗、日本的零星交易,也只交付給民間進行,至于更南邊的中南半島諸國,在輿圖上不過是些模糊的墨團,連使者都鮮少涉足。
市舶司不過是個收些雜稅的閑職,海商們出海前要先在官府那里報備半載,回來時還要被層層盤剝,久而久之,海商全都選擇了以走私的形式進行海上貿易。
趙俁登基以后,大力發展海上貿易,大力發展造船業,港口一座一座的興建,市舶司成了最專業的海關衙門。
而且,大宋的海船在這十幾年間得到了質的飛躍。
在朝廷的組織下,大宋的一眾造船廠聚集到一起,各取所長,以《營造法式》里的榫卯結構,琢磨出“三段式船身”:前艙尖如利刃可劈浪,中艙闊如庭院能載貨,后艙深如井窖可置新物的新型寶船。
更讓大宋的一眾船匠都嘖嘖稱奇的還是麻曉嬌發明的蒸汽機在船上的應用,其爆發起來,竟然快趕上馬的速度了,關鍵時刻,乘風破浪,追擊敵船,簡直無往不利。
關鍵,遇到一些大風大浪時,這種蒸汽動力,有時候真能救命,使得裝備了蒸汽機的船更能遠航。
如今,市舶司的稅收從每年幾十萬貫漲到了上千萬貫,比江南的茶稅還多;海船的噸位從幾百石到了五千料;大宋的絲綢、瓷器、茶葉、玻璃、香皂、機械、輕工業品等商品通過船隊運往沿途各國,換回金銀、香料、寶石、象牙等異域特產,豐富了大宋的物質生活,推動了海上貿易的發展。
這十幾年,大宋沒動一兵一卒,卻借著先進海船,把疆土拓到了從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方,眾多小國見識大宋的強大,許多國家因此派遣使者前來訪問大宋,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提升了大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地位。
趙壽扶著船舷的手指微微收緊,指節因用力而泛白。海風卷著咸濕的氣息撲在他的臉上,帶著遠處浪濤拍擊船身的轟鳴,將趙遹的話語揉碎了,又一片片塞進他耳中。
趙壽知道他父皇趙俁是大宋最偉大的皇帝,甚至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可直到如今,趙壽才對趙俁的偉大,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
幾日后,趙壽一行到了大連港(張純建議改的名)。
剛到大連港時,趙壽等人除了覺得這里新一些,并未覺得這里跟登州有什么不同。
只有馬擴感慨道:“殿下有所不知,吾等初至時,此地無名,漁者呼為‘青泥洼’。何有港?唯礁石圍淺灘耳。潮退則見泥中豎數十歪木,最多容十數小漁舟,舟幫皆補丁,漁者上下必乘搖筏,浪大則久待。”
馬擴轉頭望向如今的港灣,說道:“今岸筑二丈青石堤,可御深秋狂風;碼頭分十數泊位,大容五千料寶船,小泊遼東貨舟;岸有棧房、庫房、市舶司署,青磚瓦房齊整,勝昔登州舊衙。”
正說著,一輛火車“哐當哐當”從棧橋上駛過,車后雖然只有五節車廂,卻仍舊裝了大量的水泥和木材。
馬擴笑道:“此乃麻娘娘所研發火車,沿碼頭鋪軌,一車可載五車之貨,遠快于人抬肩扛。昔時吾等來,運物唯恃漁者小車,遇雨則泥沒膝。”
趙壽順著軌道望去,卻見遠處的船塢里,幾百名工匠正圍著一艘全新的寶船正在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