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的時代和墓的時代不匹配。
只能說,這碗是后來的盜墓賊遺留下來的。
鄭二伯在用這個碗告訴我真相。
我回憶著章教授閑聊時講過的耀州窯特點。
說道:“應該是耀州窯。”
“云紋刻花,用的是傳說中的半刀泥技法。”
“而這一技法的成熟時期是北宋年間。”
“也是耀州窯最為鼎盛的時期。”
耀州窯遺址位于今陜省銅川市。
燒窯始于唐代。
五代時耀州窯燒制出天青釉。
八十年代曾在耀州窯遺址,出土刻有“官”字款的五代時期天青釉瓷碗殘片。
說明在五代時期,耀州窯曾成為官窯。
北宋時耀州窯達的刻花,剔花技法都達到極致。
據《宋史》記載,神宗元豐和徽宗崇寧時期,均選中耀州窯為宮廷燒造貢瓷。
在如今的高古瓷器收藏圈里。
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耀州瓷,是繞不過去的必備藏品。
鄭二伯微微頷首:“沒錯。”
“是北宋耀州瓷。”
接著他指向墓室頂,說道:“往上看,你能找到幾處盜洞?”
我仰頭向上看。
剛才因為過于緊張,加上距離原因沒法仔細看,所以沒看出洞頂有異常。
現在舉著火把一米一米的仔細看。
立馬就看出墓室上方存在不少盜洞痕跡。
這些盜洞基本都是圓形。
而且痕跡非常陳舊。
說明是很早之前盜墓賊留下的盜洞。
鄭二伯慢悠悠說道:“這墓距離村子太近。”
“緊挨著農田,一季麥子種過去,眼不瞎的都能看出下面有問題。”
“所以千百年來沒少有盜墓賊光顧。”
“上面能看出來的盜洞有十九個,從漢到唐宋明清都有。”
“墓里的陪葬品早就被盜完了。”
“至于墓主尸骨……”
鄭二伯輕輕嘆了口氣:“前些年被村里孩子給挫骨揚灰了。”
我愣了下。
不由想到之前去重陽宮的事。
重陽祖師的尸骨一樣被挖出來燒成了灰……
鄭二伯又指向我們來時的地洞。
解釋道:“這洞啊,是四十多年前挖的。”
“父親教家傳的手藝給我們兄弟,教完后出了個考題。”
“讓我們從家里挖地洞。”
“地洞要從村子里穿過去,還不能驚動村里任何人。”
“最后要打進這座西周墓的墓室里。”
我聽的瞠目結舌。
這考題,也太難了吧?
捫心自問,要換成我的話,八成完成不這道考題。
鄭二伯似乎對我的驚訝眼神很滿意。
昂著頭得意洋洋道:“我們兄弟四個當時商量了下。”
“覺得地洞挖淺了容易被人發覺。”
“加上探過墓室深度正好在十一米左右,我們就決定挖個十一米深的豎洞,然后再橫向打洞直通墓室。”
“我們像耗子似的挖了二十天,終于挖出這個洞。”
我立馬豎起大拇指:“前輩厲害!”
“你們在地下挖洞怎么保持方向不偏的?”
這是我最想知道的技術。
鄭二伯卻打起了哈哈,顧左右而言他道:“這個嘛……欸,小黃。”
“咱們這折騰了大半天,是不是該回去吃飯了?”
“肚子都咕咕叫了。”
黃子然趕忙道:“我也餓,那就回去吃飯。”
說完他一把拽住我。
在我耳邊低聲道:“別心急。”
“咱們先上去吃飯。”
“邊吃邊讓老鄭給你講他的獨門秘技。”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