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張居正才如此的支持蘇澤,并且在皇帝同意在登萊開港后,立刻將蘇澤招來了戶部。
蘇澤拱手說道:
“張司農,幣值過大的銀幣,是無法在民間大面積流通的,而銀元無法在民間流通,就失去了錢幣的作用。”
說完這些,蘇澤看向張居正。
張居正幾乎是秒懂了蘇澤意思。
錢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流通是最重要的。
民國時期的銀元袁大頭,其實發行量是不小了,但是袁大頭的幣值對于普通百姓實在是太大了,實際上卻沒有起到貨幣的作用。
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才能換幾個袁大頭,這樣的錢幣還能流通嗎?
蘇澤鑄銀幣,就是為了能在市場上流通,解決如今各地錢法不通的問題,這銀元的面額自然要盡可能的小,這樣普通百姓才能有機會獲得銀元,接受和使用銀元。
張居正點點頭說道:
“蘇子霖說的有道理,朝廷鑄幣又不是為了賺錢,算成本賬是沒意義的,重要的還是用發行銀元來疏通錢法,讓鑄幣司再想想,以多少面額為宜。”
“還有呢?”
蘇澤接著說道:
“從登萊鑄幣所發出去的銀幣,各級官府必須要承認,各地市舶司、制造司,京師的各承運庫,都要接收銀元。”
張居正瞇著眼睛說道:
“蘇子霖可是想到了寶鈔的教訓?”
蘇澤驚訝的看著張居正,他沒想到張居正對于財政貨幣的理解竟然這么深,一下子看出了自己的用意。
蘇澤這一條,正是針對寶鈔的教訓。
大明寶鈔的破產,除了無節制的濫發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官府自己都不參與到寶鈔的回收和流通,讓寶鈔失去了信用貨幣的價值。
簡單地說,明代官府對于寶鈔承兌控制嚴格,只給發不給用,你拿著寶鈔到官府,官府是不認的。
官府自己都不認,就別指望民間認了。
銀元也是如此,官方發行的銀元,那么在官方的征銀、采買的時候,不僅僅要用,更要收,只有官方先用,才能穩定住幣值。
這算是比較復雜的近代財政概念了,但是張居正竟然一下子就明白了。
張居正立刻說道:
“蘇子霖提醒的對,戶部十三清吏司立刻刊文全國,凡是折銀征收的稅賦,日后都要允許百姓使用銀元。司禮監那邊也發放牒文過去,宮里的各監司也要承認銀元。”
遇上這樣的一個上司真的省心啊。
蘇澤感慨著,張居正雷厲風行,又能夠接受自己的意見,這就是專業官僚的厲害了。
反而那些不懂得事務的官員,做事才會謹慎小心,連字都不敢簽,生怕手下坑了自己承擔責任。
張居正又說道:
“你奏疏上請求陛下將積存貢物放在登萊港口出售,本官加了一條,請在登萊設立市舶司,讓宮里派遣市舶司太監負責此事。”
蘇澤想了想,確實是張居正的提議更加的合理。
畢竟貢物是皇室的事務,由皇室派出的太監管理,才能讓皇帝放心。
蘇澤誠心的說道:
“還是張閣老思慮周全。”
張居正自然不是來聽蘇澤拍馬屁的,他接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