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次結算報告的最后,也說明如果只靠著進口白銀,白銀本位的貨幣政策還是太不穩定了。
歷史上,在明末的時候,輸入中國的三條白銀貿易,倭國、西班牙、葡萄牙都被切斷,明末出現了嚴重的通貨緊縮,也是崇禎朝財政破產的重要外因。
只能說用白銀作為貨幣,還是權宜之計。
究其原因,中國是一個貧銀國,但是全世界的白銀又太多了。
這種極度依賴外部輸出的貨幣政策,實在是太不安全了。
最好的辦法,還是以黃金為錨定物,發行紙質的信用貨幣。
但是大明的紙幣信用,已經被寶鈔給搞沒了,別說是百姓了,就是行政機構的官僚,也不肯接受紙幣。
蘇澤嘆了一口氣,還是要從長計議,先用白銀解決貨幣不足的問題,等日后商品經濟繼續發展,再進行信用貨幣的改革,慢慢和白銀脫鉤。
這也是目前蘇澤能夠想到,解決大明貨幣財政的辦法了。
——
十一月三日,荊州。
申時行身心俱疲的坐在書桌后,正在給蘇澤寫著信。
回想起昨日在公堂上,勘遼正使洪朝選,和副使施篤臣的當面沖突,申時行就滿心的憂慮。
申時行一行人是昨天才到荊州的,到了荊州以后,按理說應該要提審遼王,然后迅速將案情送到京師,給皇帝仲裁。
申時行一開始也是這么認為的。
可等到了荊州,洪朝選卻沒有提審遼王,而是召集整個勘遼使團開會。
這場會議上,洪朝選上來就定調子道:
“遼王乃是我大明宗親,不可輕辱,應當先審訊其他人證,最后再審遼王。”
這句話說完,使團中的人精就聽出來了,洪朝選是要對遼王輕拿輕放,不準備深入挖掘。
湖廣地方上彈劾遼王的罪行,很多都是自訴,這種案子審訊起來很難固定證據,耗時長效果差,而且如果連人犯遼王都不讓碰,案子根本沒辦法推進。
洪朝選這句話,其實就是擺明要偏袒遼王了。
洪朝選說完,副使施篤臣立刻就跳出來反對。
“遼王罪行,在荊州世人皆知,如果不提審遼王,如何勘明真相?”
“出發前,閣老曾經公議,‘還荊楚以公道,不姑息養奸患’,洪侍郎抵達荊州不審遼王,是要偏袒遼王嗎?”
施篤臣這句話,算是徹底和洪朝選撕破臉了。
果不其然,洪朝選直接說道:
“遼王是宗親,還沒被判有罪,內閣就以奸患稱之。疏不間親,內閣這么做,到底是何居心?”
既然已經撕破臉,洪朝選干脆說道:
“怕是內閣中有人,處心積慮要除遼藩以報私仇!”
洪朝選說完就拂袖而去,氣的施篤臣滿臉鐵青。
申時行將昨日發生的爭執寫在信上,接著又寫起了今日的事情。
代王除藩的消息也已經隨著使團傳到了荊州,荊州的遼王藩宗室內部,也發生了變化。
一部分曾經控訴遼王的遼藩高級宗室,此時也不再多言。
他們也害怕遼王和代王一樣,被朝廷找個理由除了整個遼藩,那他們就喪失了遼藩高級宗室的地位了。
作為高級宗室,他們的待遇是相當好的,吃不上飯的都是底層的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