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酬功,這是向外朝釋放信號,跟著閣老走就有肉吃。
那么反對閣老的呢?
張居正看向高拱說道:
“有功者賞功,無功者記過,今年朝堂連番動蕩,剩余的官員還是不宜重罰。”
這下子李春芳的眉頭更皺了。
張居正當然不會放過這些官員。
李春芳在勘遼使團中也安插了親信,對于勘遼使團中的動向也是有所了解的。
洪朝選是刑部侍郎,又不是湖廣人,他因為個人政治斗爭在寬縱遼王,但是要說能拿到洪朝選勾結遼王的鐵證,這也是絕對不可能的。
再怎么說,遼王也是宗王,又不可能對他用刑屈打成招,讓他去攀咬一名侍郎級別的官員。
這就太破壞政治默契了。
所以就算是張居正要求追責,這些官員的處理結果,最多也就是行勘問罪,過不了多久也會官復原職。
甚至張居正如果對洪朝選追殺太厲害,反而引起朝野力量的反彈。
張居正主動退讓,這是將報復的權利交給了吏部,由高拱在明年二月開始的京察中,再將這些部權派官員清算。
那到時候就是這些官員自己能力不行,京察不合格被解職了。
那朝野就聚集不起來反對聲浪來了。
高拱張居正兩人的政治默契,要比自己想的還要深,兩人一定是已經對京察做好了利益交換,所以張居正才能如此信任高拱。
果不其然,高拱迅速接話說道:
“但是此番勘遼事件中,辦事不利的官員,要寫入今年的考計。”
京察是六年一察,但是每年吏部都要對在京官員做考計。
考計等同于官員的任職檔案,要將辦事不利的官員計入檔案,顯然是為了明年的京察做準備。
雖然知道了高張二人的謀劃,但是六年一次的京察,本來就是內閣對于前任殘黨的清算,上次京察的時候,時任首輔徐階,就清算了嚴嵩的舊黨。
現任內閣好不容易等到了京察,自然也不可能手軟。
就這樣,以遼王案為發端,無數官員的命運已經在此刻落下,最終以內閣的滿載而歸而收場。
大事已經議定完畢,剩下的細枝末節也不是閣老們要議的了,吏部等有司衙門,自然會將相應的工作做好。
而洪朝選這些在遼藩案件中站錯隊的,在政治上已經是將死之人了。
大事商議完畢后,李春芳說道:
“本次遼王案中受了委屈的官員,就由本官親自撫慰。”
聽到李春芳這句話,高拱、張居正、趙貞吉都皺眉,但是李春芳是內閣首輔,他出面做這件事,其他閣臣也說不出反對的意見來。
——
史館,系統彈出了結算報告。
【遼王押解入京,隆慶皇帝下旨斬于西市,遼藩革除。】
【本次上疏不影響國祚,宿主威望+200。】
不影響國祚,說明這次遼王案件的結果是注定的,張居正是準備了對付遼王的后手,就算是自己不用系統,遼王也死定了。
但是威望增長倒是意外之喜,看來雖然這次遼藩案件中,保遼的聲音很響,可大部分官員還是支持革除遼藩的,自己這次帶頭沖鋒,其實賺到了不少沉默官員的認可。
這大概就是官場上沉默的大多數了。
蘇澤倒是很滿意,這次上疏的更大收獲,是刷了閣老們的聲望,畢竟自己還有一個三姓家奴的主線任務要做。
自己幫了內閣這么大的忙,接下來應該要有閣老召見自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