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篤臣和俞大猷,要押送遼王和一眾人證物證,自然不可能這么快抵達京師。
所以先送到內閣的,是施篤臣命令手下快馬送到京師的奏疏,奏疏中詳細寫明了荊州發生的事情,又附上一些關鍵的人證物證,算是先給皇帝和內閣報信。
經常擔任欽差大臣的朋友都知道,要辦好欽差大臣這差事,最重要的就是多請示多匯報。
顯然,施篤臣是個合格的欽差大臣。
首輔李春芳首先看完,他看向一臉嚴肅的張居正,又看了一眼高拱。
遼王覆滅,定然是張居正的手筆。
稍帶著,高拱又引著這些部權派的大臣跳出來,準備明年京察一網打盡。
比起這些紛爭,高拱和張居正的合流,更讓李春芳有些頭疼。
當內閣中有爭斗的時候,他這個首輔才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可若是內閣中和和氣氣,高張二人每次都能這樣默契的將事情辦了,那他李春芳這個首輔,就真的和泥塑的神像一樣,沒人再來拜了。
當然,事情也沒到這個地步,高拱和張居正都是有自己政治主見的人,這幾次的配合只能說是恰好兩人有共同的利益。
促成如今內閣一團和氣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蘇澤了。
甚至李春芳有一種錯覺,自從他上任以來,內閣都是被蘇澤推著走的。
不是在給蘇澤擦屁股,就是在給蘇澤擦屁股的路上。
到底誰才是首輔啊!?
正是因為蘇澤,內閣一直都被牽著走,連內部都忘了爭斗了!
李春芳暗暗搖了搖頭,找機會拉攏一下蘇澤,然后想辦法分化高拱和張居正的關系。
至于遼王?
李春芳將施篤臣的奏疏傳遞給其他閣老,然后淡淡的說道:
“遼王聚眾謀反,從寧王舊例,其罪當誅,遼藩當除。”
高拱、張居正、趙貞吉都跟著點頭,紛紛道:
“附議。”
就這樣,遼藩這個盤踞了荊州六代人,宗室人數不亞于代藩的宗王府,就在四位閣臣這里判了死刑。
判決結果和代王不同,那是因為代王雖然也是叛,但是代王沒敢公開謀反,是準備獻城逃奔草原。
但是遼王豎起大纛,這就是公開造反,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比代王還要惡劣百倍。
皇權可以容忍宗室無能、昏庸,但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這種公開造反的行為。
當年寧王朱宸濠叛亂,王陽明領兵平叛,明武宗立刻領兵“親征”。
后到達涿州時,王守仁捷報傳至,但明武宗仍一意南征,還讓王陽明搞了一次獻俘大典。
在返回京師的途中,寧王就被武宗下旨誅殺。
如今遼王案,內閣的意見是按照寧王案件規格處理,那遼王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但是遼王的命運,并不是遼藩案件的終止,怎么處置遼王是沒有爭議的事情。
接下來才是這場內閣會議的重點。
張居正說道:
“勘遼使團事畢,可以召他們返回京師了。”
眾人也跟著點頭,張居正又說道:
“此番遼王叛亂,是副使施篤臣果斷出手,湖廣副都指揮使俞大猷兵圍王府,兩人應該受獎。”
眾閣臣也點頭,平叛之功不算小了,施篤臣和俞大猷的處理結果很完美,有功之臣總是要獎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