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蘇澤,鑒于他入仕半年,升職速度已經太過駭人,隆慶皇帝沒有直接給他獎勵。
內閣首輔,《樂府新報》總裁官李春芳上書,由于《樂府新報》增設版面,報館的工作量大增,請求在報館增設兩名副總編官,由翰林院官或庶吉士充任。
隆慶皇帝直接批準了李春芳的奏疏,而這個消息傳到了翰林院,也立刻引起了翰林院的轟動。
翰林院是清貴,但是也有苦熬幾十年不得出頭的老翰林。
而通過蘇澤的例子,聰明人也明白,想要出頭,必須要讓皇帝和大臣記住你,也就是所謂的簡在帝心。
跟著蘇澤混的同年,羅萬化和沈一貫都得到了好處,邁出了很多老翰林幾年都邁不出的關鍵一步。
《樂府新報》的發行量越來越大,在京師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據說皇帝和內閣輔臣,京師大小九卿每天都會讀一讀《樂府新報》,皇太子更是報紙的忠實擁躉。
能夠成為這個副總編官,說不定就能被這些大人物們記住。
當然,對于那些翰林官員來說,這個副總編官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但是對蘇澤同年的那些庶吉士來說,看到沈一貫這個直接跨過館選考試,直接授官翰林的例子在這里,眾人也開始紛紛找到沈一貫或者羅萬化托關系,要想要擠進報館中。
而這一切,就是皇帝和內閣,對蘇澤的“獎勵”。
新設的兩個副總編官,和蘇澤就有了上下級關系,報館這個虛設的機構,開始向實體機構轉化。
報紙本身就是影響力巨大的工具,蘇澤現在有經費有人員,日后朝堂上出現一個“新報系”的政治勢力大有可能。
蘇澤看著雪花般的拜帖,最后從中選擇了兩名同年,分別是祖籍山西大同的王家屏,和祖籍江西南昌的張位。
原因自然也是很簡單,這兩人也都是在萬歷年入閣,擔任過內閣首輔的人。
王家屏三十一歲,是個有點虛胖的高大書生,也許是祖籍山西的緣故,為人直率急躁,但是一口山西口音濃重,在同年中名聲一般。
張位二十九歲,性格比王家屏還急進,而且是新科進士中,少數對軍事非常感興趣的庶吉士,經常在翰林院大談軍事,也被同年視作怪人。
沈一貫和兩人交往不多,也不知道為什么蘇澤選中這兩個人,但是他現在已經對蘇澤徹底拜服了,既然能被蘇子霖看中,必然有過人之處。
羅萬化和王家屏意外的投緣,兩人都對編纂《帝鑒圖說》十分上心,蘇澤干脆就將王家屏交給羅萬化,《帝鑒圖說》如果早日完工,他這個首倡者和掛名編官,也能得到了不小的好處。
蘇澤將《樂府新報》第一版的邸報要聞板塊交給王家屏,讓他負責甄選邸報上的要聞。
張位則更喜歡辦報的本職工作,他還建議在《樂府新報》上增設一個軍事板塊,當然被蘇澤給否決了。
開玩笑,你是想要在報紙上公開刊登山川地理,還是兵法武備?
這放在大明,全都是泄露軍事機密掉腦袋的事情。
但是張位倒是也給了蘇澤一個靈感,大明的軍事不能聊,但是國外的可以啊!
倭國正處于所謂“戰國”的內戰中,眾所周知,戰爭時期也是各種新軍事思想技術迸發的時期。
完全可以寫一些有關倭國內戰的文章,也可以提前為日后對倭戰爭搜集情報。
除此之外,現在的歐陸也是風云突變的時期。
自從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后,德意志新教諸侯,和歐洲傳統的天主教勢力正在摩拳擦掌,一場席卷歐陸的三十年戰爭即將開打。
三十年戰爭開打之前,歐陸上的沖突不斷,沖突同樣也加快各種軍事思想和技術的發展。
等自己建立對外的情報網,可以讓張位搞一個單獨板塊,專門討論最新的軍事思想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