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支持刑部的部權派官員如喪考妣,皇帝已經用這場審理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至于遼王,誰還關心遼王的死活?京師的官員們,又怎么會真的關心一個荊州的宗王死活。
十一月二十六日,遼王朱憲煒當庭認罪,三司迅速上報皇帝。
隆慶皇帝派遣班首大臣,勛貴成國公朱希忠代皇帝祭告祖廟,列數了遼王罪行,告廟后以祖宗之法,革去遼王封藩,以革除代王的前例,沒收遼王府的土地,分田給遼王宗室,解開遼藩宗禁,改革遼藩。
至于遼王朱憲煒本人,則被三司斷罪問斬,隆慶皇帝朱批,斬遼王朱憲煒于西市。
在遼王案審結后,刑部侍郎洪朝選才匆忙回朝。
洪朝選聽到刑部官員,有關遼王案已經斷決的結果,長途跋涉的他直接暈了過去。
隨著遼王處斬,一味袒護遼王的洪朝選,在政治上已經是個死人了。
沒人會關心洪朝選的死活,部院派大臣人心惶惶,擔心內閣的清算。
而這一次遼王案中,得利最大的,就是前湖廣按察副使施篤臣了。
施篤臣被隆慶皇帝特旨表彰,施篤臣直接被任命為正四品的僉都御史。
按察副使使同樣也是正四品,但是僉都御史是京官,都察院又是二正品的大九卿衙門。
都察院的級別高,證明都察院的升遷途徑多。
而京官本身就要比地方官貴重,京官外任一般都是升三級任用的,所以對于施篤臣來說,這一次遼王案他收獲滿滿,直接跨過了地方到京師的關鍵一步。
有了這個資歷,施篤臣在京可以繼續升遷,外遷則可以擔任一省布政使這樣的一省主官,算是走上了高級官員的康莊大道了。
相比施篤臣這個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另外一則任命就低調多了。
俞大猷調任山東都指揮使,再兼任登萊巡海使,成為山東陸海兩軍的最高指揮官。
都指揮使素來是勛貴或者武將擔任,升遷路徑也和文臣有別,所以這則任命并沒有引起多少關注。
但只要是關注登萊開海的人,都明白俞大猷擔任這個兩個職位,就是為了登萊開港護航的。
俞大猷在東南平倭戰爭中戰功赫赫,后來又調任廣東靖海,對各大海上勢力有很強的威懾力。
一些想要趁著登萊開港渾水摸魚,在登萊航道上制造事端的海商海寇,聽聞這個消息都嚇得偃旗息鼓。
這個任命,自然是蘇澤爭取來的。
高拱樂于將俞大猷這樣的名將派去山東鎮場子,張居正也需要俞大猷,將手插進登萊港務之中。
這場風波中,最不引人注意的,則是另外幾則人事任命。
沈一貫得到皇帝恩旨,免去翰林院館選,直接授七品翰林編修。
緊接著,沈一貫就被諸大綬塞進了東宮講官的隊伍中。
羅萬化已經入了詹事府,但是沒加太子講官,這一次也被隆慶皇帝特旨加了太子講官的差事。
但是和沈一貫不同,羅萬化卻上書皇帝,陳述自己目前主要精力還在編寫《帝鑒圖說》上,希望早日成書,編成這部教導太子的教材,請辭太子講官的職位。
隆慶皇帝很滿意羅萬化治學的態度,又命令他上陳《帝鑒圖說》的初稿。
看完之后隆慶皇帝更是滿意,又下旨嘉獎了羅萬化和整個《帝鑒圖說》編纂組,升羅萬化為右春坊右中允,官位也追上了蘇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