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先帝朝時期的海運斷絕后,朝廷采用騾馬駝運,重修山海關、寧遠、錦州驛道,騾馬馱運每石耗銀3兩,而海運只需要每石8錢。”
“如此高的運費,工部就提出了要疏通遼東的運河,疏通三岔河、遼河水道,在遼東也建設漕運。”
“為了這個計劃,工部內的分歧很大,為此也形成了主漕派和海運派,而如今工部內的主漕派聲音更大。”
這下子王任重也不理解了,他說道:
“既然國朝從永樂年間就開始用海運往遼東運糧,修運河費時費力,為何工部還要力主修運河?”
蘇澤解釋道:“修建運河可不是簡單的事情,這修造運河可是關系到了很多人的政績,這條運河修造好了,可是能修個工部尚書出來的。”
這下子王任重和沈藻終于懂了。
自古以來,治河修河都是大功勞,而且都是看得見的功勞。
所以在工部內部,力主修造遼河運河的,就是以工部侍郎王之桓為首的運河派,他們以海運可能會被倭寇海盜威脅為理由,堅持要修造遼河漕運。
沈藻有些氣憤的說道:
“工部這幫人,難道就不以國事為重嗎?”
蘇澤搖頭說道:
“這事情倒是也不能都怪工部。”
“倭亂十幾年,沿海遭到了很大的破壞,但是最大的破壞是萊州港內的遮陽船都已經破敗無法使用了,如果要重啟海運就要造船。”
“如果只是造船也就算了,禁海十幾年,登萊各衛所也已經沒有足夠的船夫水手了。”
東南倭亂改變的不僅僅是東南一個地區,也影響了大明的很多政策。
“修造遼河漕運要銀子,重造運輸船隊也是要銀子的,朝廷的銀子只有這些,兩派自然要爭。”
這下子王任重和沈藻明白了,兩人連連點頭。
接著王任重又問道:
“剛剛子霖兄原因有二,還有一個原因是什么?”
蘇澤說道:
“晉商。”
“晉商?區區商人,如何能影響到朝廷國策?”
蘇澤搖頭說道:
“晉商可不是普通的商人,不可等閑視之。”
“我大明朝一南一北,山西的晉商和南直隸的徽商。”
“就說這晉商,是從我朝實行開中法,往邊關運糧而興起的。”
王任重和沈藻更是覺得腦子不夠用了,晉商怎么又扯到開中法了?
他們這才發現,自己和蘇澤的差距,不僅僅是名望上的差距,而是在思維層次上就有巨大的差距。
蘇澤見到問題,就能一眼看出問題的癥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他們甚至連問題的關鍵都看不破。
同樣都是兩榜進士,難道差距有這么大嗎?
蘇澤以往也都是和庶吉士打交道,往來的都是申時行羅萬化這樣的三鼎甲,他也沒想到王任重和沈藻需要補課的地方這么多。
但是他還是耐心的解釋說道:
“開中法,就是洪武年為了解決邊關衛所糧食不足的問題,而制定的鹽法。”
“簡單的說,商人運輸糧食至邊鎮,官府按里程與數量發放鹽引,商人憑引至鹽場支鹽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