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惟忠又怕蘇澤不懂這兩個軍事術語,想要解釋,蘇澤說道:
“我知道接羔搜套的意思。”
這下子吳惟忠更高興了,剛剛的談話,他就發現蘇澤對于軍務還是很了解的,這也省去了他解釋的過程。
那只要能讓蘇澤支持戚帥的計劃,自己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吳惟忠又將戚繼光奏疏的內容簡單了說了一遍,蘇澤思考起來。
接羔搜套,這是兩個軍事名詞。
接羔,就是接羔期。
接羔期是草原最重要的時期。
羔羊一般都在春季分娩,這個時候剛剛產下的羊羔不能移動,孕產過后的母羊也要靜養。
而畜牧生產和農耕一樣,養殖業也有一個漫長的投入產出過程。
草原上最重要的資產就是牛羊,羊毛牛皮是經濟產出,牛肉羊肉是食物來源,羊奶牛奶則是補充的營養物質。
如果幼畜大量夭折,那整個部落的食物都會短缺。
接羔期,就和農耕民族的秋收一樣,是決定了一年收獲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一年都遷徙的牧民會在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駐扎下來,全部落都會將精力放在接生羔羊牛犢上。
正如秋高馬肥,游牧民族會在秋收時期南下一樣。
早在漢武帝時期,當時的名將就發現了游牧民族這個弱點,選擇在接羔期北上,主動出擊,削弱草原的實力。
但是這么做也有一個弊端。
和秋高馬肥不一樣,秋收的時候也正是游牧民族最強大的時候。
接羔期也是準備春耕的關鍵時期,中原同樣需要生產。
所以在歷史上,只有設有國家常備軍的西漢,同樣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北魏,以及府兵制度沒有崩潰的初唐,才能在接羔期北上。
而大明自從成祖朱棣后,衛所兵已經成了半耕半兵的狀態,也不會在接羔期北上了。
這就是世兵制度的弊端了,軍事行動還要給生產行動讓步。
但是現在的大同,卻已經出現了一個新的變化。
代王除藩,代宗侵占衛所的土地被清退,蘇澤上書改組大同邊衛,變成類似于生產建設兵團的二線軍團。
而戚繼光所領的南軍,則取代半耕半戍的大同衛,成為全職軍隊。
這樣的背景下,戚繼光經過一整個冬天的準備,搜集草原上的情報,于是提出了接羔搜套的提議。
接下來就是搜套了。
所謂搜套,這個套就是河套。
黃河九曲,黃河經今寧夏北流至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與臨河之間,以烏加河為主干道東折,然后流經包頭、托克托縣,再南折流往山西河曲、保德,呈“幾”字形,形似套狀,故稱河套。
而搜套,就是大明初年經常進行的專項軍事行動。
明初的時候,套地地區是一個草原和大明的緩沖地帶。
但是這個時候開始,陸續有一些游牧部落,在冬季黃河結冰的時候,渡過黃河進入河套地區。
這些部落,基本上都是草原競爭的失敗者,他們剛開始進入河套地區的時候,就是為了避開草原激烈的競爭。
等過了接羔期,這些部落就會北上離開河套。
而明初的時候,西北衛所的明軍也會在這個時候出動出擊,進攻驅趕這些進入河套地區的部落。
但是到了成化年間,原本只是季節性南下的游牧部落,逐步開始占據河套地區,這時候“搜套”的性質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