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套”就成了保護西北軍鎮安全的重要軍事行動了。
但是成化年間的幾次搜套,戰果都很不理想。
接下來,明軍就徹底轉入戰略防御階段,到了嘉靖朝更是被俺答汗打到京師城下,搜套就很少再提了。
吳惟忠看到蘇澤思考完,連忙說道:
“戚帥認為,接羔搜套能夠削弱河套地區部落的實力,這樣就能在秋季的時候減輕榆林諸衛的壓力。”
“河套在我大同衛的西翼,每年秋季俺答入寇的時候,河套地區的俺達部附庸就會東侵山西,大同衛就會承受北面和西面兩面的攻擊。”
“如果能在接羔搜套,那到了今年秋季的時候,榆林諸衛可以牽制河套地區的部落,大同就可以專心應對板升城的俺達部。”
蘇澤微微點頭,只能說戚繼光果然是頂尖的戰略家!
正如戚繼光所言,在草原最虛弱的時候進攻,削弱河套地區的實力,那等到秋季的時候,西北衛所的邊防壓力就會小很多。
到時候大同衛就只需要應對北方板升城的俺答部,那戚繼光就有信心擋住俺答部的進攻,甚至反過來將俺答部擊潰。
能有一場大勝,那朝廷再進行和俺答部討論封貢貿易的時候,就能拿出一個更好的條件了。
那時候大明就可以在草原建立一套新的秩序。
戚繼光的謀劃,其實和蘇澤的草原戰略不謀而合。
但是蘇澤嘆息說道:
“但是搜套之議,怕是阻力很大啊。”
徐渭有些疑惑的說道:
“東翁,搜套之議在軍略上是可行的,為何阻力大?”
蘇澤苦笑說道:
“那還不是前朝仗打得太爛。”
徐渭不是翰林,不知道河套的情況,蘇澤在翰林院的時候,對歷朝西北軍務的奏疏都詳細讀了,一部分關鍵內容都用【記憶胡餅】記在腦子里。
他如數家珍的說道:
“弘治年,朝廷以王越為主帥,分三路合計六千人出兵搜套,‘大捷’斬首六十余人。”
“后又以朱暉為主帥,號稱領兵十萬,最終竟斬首只有三只!而且還不確定對方就是蒙古人!”
“先帝世宗朝,自庚戌之恥后,也進行了一次搜套北伐。這次出征殺敵八人,而我大明把總以上戰死八人,士卒死傷無算。”
蘇澤看向徐渭和吳惟忠,反問道:
“如此戰績,諸閣老和大臣們,如何看待這次搜套?”
徐渭參加過東南平倭戰爭,但是對于西北局勢并不了解,但是他歷史不錯,又問道:
“東翁,我記得漢代曾經在河套附近設置五原郡,駐軍把守河套地區。唐更是在河套設立三所受降城,整個河套地區都是漢唐故土,為何國初不重建受降城,以河套為邊防?”
蘇澤知道徐渭沒去過西北,解釋說道:
“此一時彼一時,此乃氣候和土地變化所致。”
這件事倒是真的不賴朱元璋。
明初的時候,大明戰斗力非常強悍,打的蒙古人逃遁。
也曾經有大臣提出沿著黃河,在河套地區重建三座受降城,恢復漢唐的疆域。
這樣一來,大明北方邊防就完整了,不用在陜西、寧夏這些地方駐軍了。
蘇澤說道:
“漢唐的時候,河套地區水草豐美,可以墾殖放牧,有塞上江南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