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我朝的時候,河套地區已經土壤沙化,雖然有黃河之水灌溉,但是地力衰退,無法種植。”
“再有榆林以北,毛烏素沙漠日益擴大,河套糧食如果不能自給,就需要從陜西山西運輸過去,那實在是耗資巨大,國朝就放棄了河套地區。”
徐渭恍然大悟道:
“原來如此。”
吳惟忠看到蘇澤對于河套地區的歷史演變如此清楚,就像是遇到了知音,連忙說道:
“蘇翰林果然和戚帥說的一樣,是贊同接羔搜套之議的?”
蘇澤搖頭說道:“我贊同也沒用啊,這次陛下是讓九卿共議,阻力不小,怕是很難成事。”
蘇澤說的沒錯,九卿共議的人數要比閣部會議還要多,而且共議的內容發言都是要給皇帝看的。
戚繼光提議接羔搜套,必然會引起不少人的反對。
以蘇澤對隆慶皇帝的了解,這件事大概會不了了之。
畢竟在皇帝和很多大臣眼中,大同是戍衛京師的防御重鎮,掃蕩河套的好處他們看不到,但是一旦作戰失利會影響整個京師邊防安全,那就得不償失了。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看法也是沒錯的。
因為在皇帝和滿朝大臣們看來,戚繼光雖然在抗倭有功,但是也未必就是千古難得的帥才。
所以就算是蘇澤用系統,估計要改變這次的決議,需要的威望點也是巨大的,他估計自己也沒有足夠的威望點來支持戚繼光的奏疏。
而且也正如戚繼光所說的,接羔期是游牧民族少數能夠固定在一個地方的時候,這個時候搜套才有最好的效果。
等到自己攢夠了威望點,說不定這些部族早已經重新開始游牧了,這時候大軍搜套可能和成化年間的幾次那樣,白白浪費軍資卻一無所獲。
如果這樣,那這一次搜套還不如不做。
蘇澤足足思考了小半個時辰,吳惟忠也不敢打擾,乖乖坐著看著他。
等到蘇澤抬起頭,看向吳惟忠問道:
“吳參將,你快馬奔馳,多久能往返大同和京師?”
吳惟忠咬牙說道:
“五日可以往返!”
蘇澤點頭說道:
“九卿共議是七天之后,我手書一封信,你交給戚總兵,請他按照我的信,再上一道奏疏,你五日往返帶回京師,可以嗎?
吳惟忠疑惑的看向蘇澤,這是什么操作?
但是一想到戚繼光的囑托,吳惟忠咬牙說道:
“吳某立軍令狀,一定能趕回來!”
蘇澤笑著說道:
“軍令狀就不用了,若是能趕在九卿共議之前回來,接羔搜套之事可成,若是趕不回來,那就要請戚繼光另尋他法了。”
吳惟忠抱拳說道:
“請蘇翰林賜信!”
蘇澤回到書房,迅速寫完了一封信,接著交給徐渭校對。
徐渭看完信,大驚失色的看向蘇澤,但是很快卻明白了蘇澤的用意。
吳惟忠一臉疑惑,沒辦法,他的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蘇澤的信。
但是此時他已經十分信任蘇澤,就信件塞進懷里珍重的放好,對著蘇澤說道:
“五日不能往返,請戚帥軍法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