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話切中了皇帝的心,戚繼光一個邊將上書,能讓皇帝如此重視,也是不想要傷了將帥的心。
僅僅從這一點看,隆慶在軍事上的方向是沒錯的。
“去,把太祖成祖時期有關東勝衛的奏議都拿過來。”
李芳連忙親自來到翰林院,這些資料自然是早就準備好了,李芳帶著小山一樣的檔案回到御書房,隆慶皇帝開始一本一本看起來。
足足看了一個時辰,隆慶皇帝更是覺得雙眼昏花。
就在這個時候,也不知道怎了,小山一樣的資料突然倒了,李芳連忙上前整理。
隆慶皇帝看著太監們整理,突然看到了一份黃色絲綢包裹的文書。
“這是成祖遺詔?”
李芳連忙說道:
“成祖遺詔的原本在祖廟,這是抄本。”
“拿來給朕看看。”
隆慶皇帝翻看這份遺詔,朱棣的遺詔內容并不長。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后西番南島,再西洋諸夷,禮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
合上遺詔,隆慶皇帝掩卷而思。
他幽幽說道:
“成祖豪邁,可惜朕沒有成祖的才能,無法親征塞北。”
“成祖五征出塞,就是為了不留邊患給子孫。”
“讓戚繼光去試試吧,若是搜套能成,就準他復設東勝之議。”
“唯。”
——
【皇帝通過了你的奏疏,下令戚繼光領兵接羔搜套。】
【戚繼光在河道地區取得豐碩戰果,大量河套地區的游牧部落北遷。】
【短期解決河套問題,短期內減輕了西北邊防的壓力。】
【大明國祚+1】
【威望值+200】
蘇澤看向結算的報告,“短期內”解決了西北邊防壓力。
他舒了一口氣,搜套是特別軍事行動,就和明初的搜套一樣,戚繼光的戰果并沒能長期扭轉西北的局勢。
國祚能+1,這已經說明戚繼光很猛了。
證明這一次搜套確實戰果很大。
其實河套問題,可以說是明代滅亡的一個隱藏原因。
在明末,河套的問題更加嚴重,這也給陜西、寧夏地區的衛所帶來了嚴重的負擔。
特別是陜西榆林衛,這是河套地區防御的前線,巨大的負擔讓這座衛所吞噬了陜西大量的軍費,同時也給陜西增加了極大的負擔。
然后一個因為驛站裁撤的人,徹底點燃了陜西這個火藥桶。
實際上,要解決河套問題,還是唐代的三受降城方案是最好的,也就是沿著黃河的缺口,設置三座城池控制河套地區,將游牧部落阻擋在黃河以北。
這樣一來,陜西寧夏地區的防務就能大大減輕,而降低這些地區的軍事支出,也能減輕百姓的負擔。
但是這個方案還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建立三受降城,就必須要解決這些地方的糧食供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