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萬化說道:
“我是去看賣報去了。”
“賣報?”
羅萬化說道:
“京師這些小報,雇傭了城內游蕩的小兒幫他們賣報。”
“有些小兒在鬧市喧嘩兜售,還有這腦子活絡的在茶樓售報,一晚上也能售出不少。”
蘇澤愣了一下,這不是帶英特色霧都報童嗎?
我大明也發展到這個地步了?
羅萬化有些不自信的說道:
“我想著,我們《樂府新報》也在茶樓密集的地方設置報亭,讓小兒販報,子霖兄以為如何?”
看到蘇澤失神,羅萬化還以為自己的建議不好,他連忙說道:
“子霖兄以為不可就算了。”
蘇澤連忙說道:
“一甫兄這個辦法好啊!”
“這些流落街頭的小兒,能有一份糊口的生計,也是一甫兄的功德。而且此法能增加《樂府新報》的銷量,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羅萬化聽到蘇澤贊同自己的建議,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下決心要好好考察京師,在讀書人多的地方設置報亭。
就在這個時候,沈一貫也準時沖了進來。
“大消息!”
蘇澤已經習慣了他的一驚一乍,問道:
“肩吾兄你昨天的大消息,就是都察院兩個御史為了搶功勞打架,今天又有什么大消息?”
沈一貫說道:
“弇州先生結束丁憂返回京師了!”
弇州先生,就是當今文壇偶像王世貞。
中古時代的讀書人,政治家、文人、學者身份都是統一的。
比如宋代的王安石,就是文壇領袖,宰相和學者。
不過到了大明,隨著時間發展,三條路逐漸分開,就是少數天才,也只能兼具兩個身份。
王世貞的官職并不大,但是在文壇的地位極高。
大明文壇能和王世貞相提并論的,只有致仕在家養病的李攀龍。
蘇澤記得李攀龍已經病重了。
丁憂的時候,王世貞在老家編寫《弇山堂別集》,京師達官貴人都向他寄去自己的書稿,希望能被王世貞收錄。
王世貞的文章甚至流傳到周圍的藩屬國,朝鮮、倭國很多人都推崇他的文章,就連草原上都流傳他的名聲。
這就是文化的影響力。
沈一貫說道:“弇州先生是被張閣老舉薦的,朝廷很快就會授以要職。”
現在的張居正和王世貞應該私交很好,恐怕誰也沒想到兩人會在以后交惡,以至于王世貞編排那么多段子在黑張居正。
羅萬化問道:“朝廷會授予弇州先生什么職位?”
“至少也是一省布政使吧?弇州先生的父親已經平反,他為父伸冤的事情陛下十分欣賞。”
就在眾人閑聊的時候,一封軍情急報送到了內閣。
四位輔臣看完都臉色微變,李春芳站起來說道:
“軍情緊急,還是求見陛下吧。”
眾人紛紛點頭贊同。
接羔已過,草原又動蕩起來,雖然內閣和兵部早有準備,卻沒想到這次的動靜這么大。
就連高拱眼中都閃過一絲憂色。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