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下起了雨。
六月末的這場雨突如其來,暴雨襲擊了京師,大雨沖刷掉了紫禁城內僅剩的對比度,眼前一切都灰暗朦朧。
馮保穿著蓑衣,領著小太監走出御書房。
整個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都光禿禿的,馮保剛入宮的時候,聽老太監說是為了防止有刺客藏在樹上行刺皇帝。
但是現在的馮保認為這是無稽之談。
沒樹的只是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區域,這里是皇帝舉行朝會和大典的地方,砍掉樹木是為了展現出皇權的威儀。
除了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包括皇帝起居的養心殿御書房,周圍都是種植大樹的。
馮保聽到了隆隆的水聲,這是九龍吐水的聲音。
這也是外廷大臣很難看到的景觀,只有在暴雨的時候,三大殿的排水系統才會啟動,丹陛上的水通過龍頭噴入排水渠中。
每次置身于此,都讓馮保不太舒服,坐在三大殿的皇帝神性大于人性。
實際上就連皇帝都不喜歡這種感覺的,隆慶皇帝不就爽快的罷了早朝?
這樣的大雨,內朝的衙門除了內閣都罷了衙,外朝除了工部等一些需要應急救災的衙門,也基本上都回家辦公了。
蘇澤還是真是好命啊!
馮保回憶起前幾天,當戶部奏議送到御書房時候的景象。
繼位后一向溫和的隆慶皇帝,罕見的發了怒。
馮保知道皇帝發怒的原因,是因為皇帝感覺到了背叛。
是的,背叛。
皇帝生氣的,并不是戶部要求將內帑的賬目向戶部公開。
其實這事情早就有議論了,成化年間就有戶部官員上奏,請求內承運庫將賬目共享給戶部,以統計全大明的財政數據。
而且內帑收入的大頭是金花銀,金花銀本來就是戶部征收的,如果要公開,無非就是太仆寺的馬政收入,光祿寺庫的陵寢祭祀開支,再加上各地制造司、市舶司、礦務司鎮守太監上供的收入。
這并不是什么難事。
隆慶皇帝生氣的,是奏疏上張居正和蘇澤的名字。
蘇澤不用說了,自從他入仕以來,隆慶皇帝對他“無一疏不允”,入仕不到一年就被提拔到從五品,這在大明歷史上都算是排的上號的火箭提拔了!
除此之外,皇帝還給他蔭子賜宅,可以說是恩寵無二。
但是蘇澤竟然要求皇帝將內帑賬目交給戶部!
當然,蘇澤只是讓皇帝憤怒,張居正的簽名,就讓皇帝忌憚了。
戶部幾個清吏司的郎中,就算是加上蘇澤的簽名,這都是“外朝小臣”聒噪,皇帝都是可以不理會的。
甚至皇帝被弄煩了,還可以派遣錦衣衛將這些小臣打一頓,這一招隆慶皇帝自己沒用過,但是他父皇嘉靖就是此道好手。
實在不行,皇帝還有人事權,將這些小臣貶謫就是了。
可是張居正的是內閣三輔,皇帝就不能這么做了。
大明雖然不設宰相,但是內閣輔臣也和宰相差不多了。
宰相,禮絕百僚。
內閣輔臣可不是一個人,這代表了朝廷中一派力量,絕不是可以隨便動的。